近日,一篇名為《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轉發,文章出自一位家長之手,說其女兒回家后,“沒有一點點的憐惜”地提到監考老師的死亡。文章為年輕教師的離去表示惋惜,同時發出“今天的教育體制真的該醒悟了”的感慨。隨之而來的媒體報道,則將重心由事實的再發現轉向對道德、體制的譴責和反思。不少報道的標題直接將學生同“冷漠”“冷血”“麻木”等感情偏向很明顯的詞匯捆綁在一起,從本應該關注的“死亡”換成了與其并無直接聯系的“道德”。
本文無意剝奪媒體評論的權利,而是想指出,脫離事實和邏輯的道德評價,所造成的傷害往往超乎想象。關于指責學生冷血麻木的幾篇報道,稍加分析便能發現,它們并沒有按客觀、公正的方法來建立事實和判斷之間的聯系。
一個人言辭冷漠,并不表示他內心同樣冷漠和麻木。以《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為例,其中的女兒訴說老師猝死時語氣冷漠,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冷漠指的是沒有對教師的死亡表露出充分的感情,沒有滿含淚水和顯得心情沉重。成年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初次面對死亡感受到的震撼和恐懼都無比強烈,心平氣和地描述死亡相當艱難。但是,監考老師的安排一般是隨機的,考生不熟悉監考老師也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該女生的表現可不可能是被嚇到了呢?因此,隨意對一個學生的指責難以絕對成立,更不能將此結論隨意推廣。
考生繼續答題也不能說明他們冷血而麻木,更不能得出他們是沒有感情的考試機器這樣的結論。在公共場合,遇上有人突然發病,最好的選擇是及時叫救護車和采取最必要的救助措施,如果辦不到這些,至少不要添亂和增加搶救難度。同理,無論考生是否及時察覺監考老師的異常,過分驚慌失措都不足取。據這些報道的意見,似乎考生們都必須擱下筆,抱頭痛哭才能在道德倫理上無可指摘。校方在事后及時辟謠,稱考生在事發后及時報告其他監考老師,迅速打120將女教師送往醫院。無論事實上學生表現如何,這些都不該成為責難考生在考場保持冷靜的理由。
學生是否冷漠、麻木也不應成為媒體批判教育體制的端口。教育體制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石,發生教育事故,輿論自然容易劍指“體制”。但是,即便一個班級的學生冷漠,也并不能代表全國學生都如此,教育體制并不僅僅適用于一個城市的一所學校,跨越無數的可能性強行在二者之間制造關聯,這樣的報道只會遮蔽事實。鑒于此,讀者更應時刻保持冷靜,檢驗自己的判斷能力是否在無意識中已遭綁架。
?
?
相關鏈接:
北大原校長:中學生感到迷茫應怪教育體制教育體制倒逼“起跑線”之殤研究生公費是教育體制改革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