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 1月21日,在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伊朗《伊朗報》發表題為《共創中伊關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如下:
共創中伊關系美好明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我將應魯哈尼總統邀請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就新形勢下深化中伊關系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推動中伊關系邁上新臺階。
這是我第一次訪問伊朗,但同很多中國人一樣,我對你們古老而美麗的國度并不陌生,因為絲綢之路早就把我們兩個偉大民族聯結在一起。史書記載下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中國使者張騫的副使就來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紀后的中國唐宋時期,許多伊朗人前往中國求學行醫經商,足跡遍及西安、廣州等地。13世紀,伊朗著名詩人薩迪記錄下到中國新疆喀什的難忘游歷。15世紀,中國明代鄭和7次率領龐大船隊遠洋航海,其中3次到達伊朗南部的霍爾木茲地區。
來自中國的絲綢和伊朗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波斯絲毯的高貴;來自伊朗的蘇麻離青和中國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國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紙、冶金、印刷、火藥等技術經伊朗傳向亞洲最西端乃至歐洲等更遠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欖以及玻璃、金銀器皿等又從伊朗和歐洲等地傳入中國。
駝鈴相聞,舟楫相望。沿著綿延萬千公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文明遠行并擁抱,兩國人民遠行并交好。正如薩迪在詩中寫道,“久遠,方值得留戀”。
如果說歷史上中伊兩國為建設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明雙向交融作出過重要貢獻,那么兩國建交45年來的友好交往正是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詮釋。
1971年建交以來,中伊關系經受住國際風云變幻考驗,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勢頭。雙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患難與共。在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中,中方贊賞伊朗無意發展核武的承諾,支持伊朗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充分肯定伊朗為推動協議達成作出的積極貢獻。下一階段,我們愿與伊方密切合作,確保協議順利實施。經貿上,中伊雙邊貿易額從上世紀70年代的幾千萬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518億美元,中國連續6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兩國人文交流十分密切,“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兩國人民友誼已經成為中伊友好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
兩國領導人保持經常性接觸和往來,對雙邊關系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近年來,我同魯哈尼總統多次會面,特別是在去年9月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我們就全面發展新時期中伊關系達成重要共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