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亮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
主持人:您是如何與書畫結緣的?
湯亮:一個人藝術修養(yǎng)的源頭,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熏陶,二是師長教導。我與書畫結緣,更多是來自家庭的熏陶。我出生于一個鐘愛傳統(tǒng)文化的書香門第,外公,叔公及四位舅舅,在書、畫、印諸方面,皆有相當?shù)脑煸劇:苄〉臅r候,舅舅們就領著我去美術館看展覽,他們的書畫作品也掛在展廳里。舅舅一一給我指點著沈尹默、謝稚柳、程十發(fā)、陸儼少、唐云、林散之等大家作品,回家就輔導我涂鴉。我才十幾歲,就喜歡上了中國畫,記住了許多畫家名字,也能大致分辨出他們不同的繪畫風格。比較好玩的是,其中一個舅舅喜歡鉆研裝裱,我也把它作為游戲,在一旁湊熱鬧幫忙。多年后,我在《金岡精舍藏畫賞析》一書中,談到一些傳統(tǒng)裝裱的手法,與此是不無關系的。如果說結緣,我想,這該是命中注定的緣分吧。
主持人:您的“學宗一家”,是從哪家入門的?
湯亮:我雖然自幼習書,臨漢碑,學二王,但是要說“學宗一家”,自感還沒到那個地步。多年來,我追求的是如何把字寫得“更有中國書法的味道”。這也是早年家庭長輩的教誨,我一直記在心頭不敢忘懷,也很受用。要說入門,我以為,顏筋柳骨是寫好書法的基礎,以楷書起步是學書正道。
說起來,中國的傳世書法,最初也是起源于民間書體。如歷代書家推崇備至的漢碑來說,原本就是庶民體,“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后世以碑為帖,才逐漸演化成為不同的文人體。中國歷史上,書畫雖說同源一體,區(qū)別還是有的。譬如,歷代有專職畫家,可幾乎沒有專職的書法家。所有書法大家,大抵都有本職,書法是業(yè)余的,寫得好,有了名氣,前來求賜墨寶的人就多了。我想,原因恐怕就是畫畫更需要有專門的學習,書法則是凡讀書人皆會揮毫的,只是俊丑好壞而已。后來書寫工具變了,傳統(tǒng)書法才逐步成為一門專門藝術,也衍生了專職的書法家。
主持人:在您的求藝歷程中,對您影響最大的師長是哪一位?他給予您哪些難忘的教誨?
湯亮:自然還是家庭長輩中的那些“民間書畫家”。我給您講個故事吧,這個故事是我舅舅很久以前講給我聽的。舅舅有個比他大十來歲的朋友徐先生,打小讀私塾出身,三、四歲時,就在檐下扎馬步,執(zhí)筆蘸水,在磨光的城磚上寫大字。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直到50來歲時,自覺學書已成,就用心寫了真、行、草、隸、篆和魏碑六體書法,匯成一卷,寄給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位著名書法家戴老先生評點。過了一段時間,老先生隨書回了一封信,信中說:“字的架勢很漂亮,但積習已成,病入膏肓,勸你今后不必再練,多寫無益……”這個故事對我一直是個棒喝,它第一次讓我知道,寫書法居然也有“積習難返,病入膏肓”的“絕境”。故而,我?guī)资陮懽郑^不敢憑空臆造筆法,就是自我警惕,不要使那些無本無源的筆法形成書寫習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