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監會等四部門發布風險提示,“MMM金融互助社區”及類似金融互助平臺和公司未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系非法機構,具有非法集資、傳銷交織的特征,廣大投資者要高度警惕。
這幾年,金融傳銷等各類欺詐行為屢見不鮮。尤其是互聯網金融興起后,一些金融欺詐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打著“電子商務”“投資基金”等新概念,用高額回報引誘人們投資,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平臺動輒開出年化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收益,但資金根本就沒有投入到實體項目中,只是靠不斷發展下線,用源源不斷后來者的錢為騙局“埋單”。一旦資金接續不上,整個鏈條就完全繃斷,讓很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金融傳銷等非法活動,不僅危及金融安全,也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打擊金融傳銷,需要監管重拳。近來,針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種種問題,相關監管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監管規則,并加強風險監測預警,查處了一些典型大案。然而,在互聯網普及的大背景下,信息、資金流動越來越快,金融傳銷花樣更復雜,手段更隱蔽。要從根本上清除金融傳銷,完全指望監管這“一只手”,恐怕還不夠。
其實,金融領域的投資騙局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在國外,各類“龐氏騙局”綿延不絕,雖然事后看,這些騙術的手段并不高明,但從來不缺少上當者,甚至還有社會名流、高級知識分子以及金融從業人員身陷其中。國內市場出現的各種傳銷案例,也不乏愿意飛蛾撲火的人。以這次所謂金融互助社區為例,雖然監管部門反復提示風險,明確給其定性,仍然有很多投資人執迷不悟,稱“干什么沒風險?做生意有風險,隨時可能賠”。金融傳銷為何能有如此大的“魔力”?說到底,其賴以生存的土壤,還是一部分投資者不顧風險,貪念過重,賭性過強,想要賺大錢、賺快錢。
金融投資固然是“錢生錢”,但絕非天上掉餡餅,同樣需要遵守基本的價值規律。金融投資的收益,從根本上是來自這部分資金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回報。就一般規律而言,如果想要獲得較高的收益,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或者犧牲一些流動性,這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命題。所以,投資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把錢投出去就萬事大吉。只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才會盡可能規避風險,獲得收益。這其中,不僅包括對自身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了解,也包括熟悉各類投資工具、掌握基本投資技能等。尤其要注意的是,應當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狀況和合法性有深入了解后,才能出手。要知道,參與金融傳銷等非法活動,不僅不受法律保護,要風險自擔,甚至還可能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因此,投資者如果遇到的投資機會收益高得離譜,或者回報和風險明顯不匹配,就要多長一個心眼。面對形形色色的“誘餌”,需要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認清其欺詐本質,自覺抵制。摒棄坐享其成的心態,拒絕不切實際的誘惑,在理性、合法的道路上投資,是對自己“錢袋子”最好的保護。也只有如此,方能去除金融傳銷等欺詐行為的滋生土壤。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01日 18 版)
?
?
相關鏈接:
復星110億投資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 部分物業對外銷售代表委員熱議擴大優化投資:以高效投資促產業轉型省政協委員:建立瓊藉華僑產業投資基金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