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傳播政策落實好方法
首屆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首戰成功 傳播效果顯著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遵義進行實地考察時說:“我們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
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多種因素,貴州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百姓生活水平較低。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省在“十三五”期間提出“大扶貧”與“大數據”兩大戰略,“大扶貧”又是重中之重。貧困人口的現狀牽動總書記的心,貴州脫貧攻堅的成果更成為總書記關注的重點。
習近平在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看望村民時,走入老鄉家與百姓話家常,從鄉親們收入高不高到孩子們上學遠不遠,從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的溫室大棚建設到土生土長手工藝人的百年傳承,關心無處不在。
2016年1月中旬,由中央網信辦組織開展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系列采訪活動以貴州為第一站拉開序幕。來自全國60多家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120余名記者編輯,帶著總書記的關切,一路沿著總書記當年的考察路,看成果、傳經驗;一路深入貧困山區的田間地頭,與基層干部面對面,與普通百姓心貼心,用鏡頭再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用第一手材料呈現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給貴州帶來的滄桑巨變。
主題采訪活動推出系列報道千余篇,視野開闊、文風多元、情感細膩、形式多樣,據大數據分析顯示,活動相關報道有效傳播近10億人次,覆蓋數億網友,用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全媒體報道為貴州乃至全國“十三五”打贏脫貧攻堅戰鼓足干勁,為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打響第一槍。
本次主題采訪活動是2015年11月頒發首批網絡媒體記者證后,首次開展的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媒體代表手舉大旗,整裝待發。(中國網信網郭子涵 攝)
總書記惦記的貴州鄉親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令人感嘆,催人奮進。
貧困問題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痛點,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貧困問題,他曾說“他們(困難群眾)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從《擺脫貧困》到“精準扶貧”,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所系。近年來,他的足跡遍布了絕大多數貧困地區,更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等扶貧方略。“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來自中國發展門戶網記者的報道: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群眾的脫貧致富顯得尤為重要,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關心各民族的發展建設,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身著苗族服飾的丹寨繡娘們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原本能歌善舞、性格開朗的她們,因為有了體面的工作,而變得更加自信。(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魏博 攝)
從當年陪同習近平總書記到花茂村考察的村第一書記周成軍,到帶領村民從人均收入800元提高到人均純收入5600元的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鳥籠西施”湯曉春綻放的美麗笑容,到噠啦仙谷吉玉開一家八口人的開懷大笑;從顛簸蜿蜒的鄉村土路到縱橫貴州全省的逆天大橋和高速公路,一路上“走轉改”一行記者編輯們經歷了太多的發展和攻堅,見證了太多的變化和感動。通過媒體的鏡頭和筆端,真實再現了鄉親們在脫貧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和基層干部面對面交流,網絡記者編輯們了解了中央政策落地時遇到的困難、出現的問題和集思廣益下的成功突圍。通過互聯網和媒體記者編輯們的報道,把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實踐轉化為貴州干部的苦干實干、轉化為貧困鄉村的改天換地,轉化為脫貧群眾的開懷笑臉。
噠啦仙谷吉玉開一家。28歲的二兒子吉成旭說起曾經的貧困:10多畝土地所出只夠養活一家,養豬是為了過年吃肉,“收入、盈余”當年想都不敢想。為了生計,兄弟兩人當年帶著老婆孩子都在外打工,很辛苦、也很無助,老人在家更是無人照顧。現在扶持政策好,都回來了,政府幫忙辦證、出資,一家人開了一個面條加工廠,每天面條產量1噸左右,銷路不愁,全家年收入在7、8萬。孩子上學在鄉鎮都能得到解決。他說“一家人在一起,能孝順老人照顧孩子,真的很開心,感謝政府,對我們這地方的大力支持,對我們個人產業的積極扶持。”鄉親們發自肺腑的笑容無法掩飾,孩子們的生活無憂更是讓我們看到了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和美好未來。(中國網信網徐可 攝)
“循著總書記的足跡一路走下來,除了煥發我更加深刻的職業自豪感,也更加深了我對貴州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了解,刷新了我本人對國家扶貧攻堅戰略與‘四個全面’戰略全面認識和深刻體會。”央視記者王佳勇如是說。
走下去體會,俯下身感受,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觸摸溫度
如何讓新聞網站成為正能量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如何在輿論多元化的今天能夠不斷讓網絡正面輿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影響力?網絡媒體“走轉改”給出了響亮的回答。活動讓剛剛獲得采編權的網絡媒體記者們從電腦前走出來,深入一線,用心、用情、用功去觸摸、去體會,用聽、用看、用交流去感受真實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讓網頁上的文字更具深度和溫度,讓傳播的聲音更具民意傾聽和人文關懷。
來自新華網記者的報道:張永常是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的貧困戶,“以前地里種玉米,不值錢,孩子又多,剛剛夠吃飽肚子。”說起過去的貧困日子,張永常滿臉無奈,眼里泛著淚花。去年 7 月,當地政府推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準扶貧政策后,讓張永常感到一家人的生活充滿希望,靠山吃山,勤勞致富。午后,滿是歡喜的張永常穿著布滿泥巴的膠皮鞋,開始忙著放牛。一頭頭健壯的牛,爭先恐后地往山上跑,此起彼伏牛叫聲響徹山谷。山路蜿蜒,寒氣逼人,看到張永常的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記者心里忽然涌起溫暖的感動。(中國網信網 徐可 攝)
月霞村位于關嶺縣西南面的普利鄉,是一個苗族村寨,村子石漠化嚴重,村民文化程度低,是典型的貧困村。2010年以前,村里種植養殖結構單一,年人均收入僅3000元左右,村民生活困難。“關嶺牛”的“寄養模式”吸引著鄉親們從打工之地回到家鄉,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搞生態畜牧、生態養殖,在這個從前封閉的小山村中形成一個良性生態循環。沒有過度開發,環境保住了;通過養牛,農民也能在家鄉致富了。夜幕中的兩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11歲,個頭相差懸殊,笑容卻一樣靦腆。孩子說,他們在學校學習語文、數學和英語,記者問:“你會多少英語詞匯?”孩子說:“我還不會,因為我學的不好”。道路讓他們走出大山,但教育卻是他們得以立足社會的根本所在。我們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扶貧政策在向教育領域傾斜,在我們經過的很多地方,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全部實現免費,9+3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步推行中。“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陶行知的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教育本身,更適用于亟待通過教育實現脫貧的山里的孩子們。(中國網信網徐可 攝)
中國西藏網記者宋家麗說:來貴州之前,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對于我來說只是個冰冷的數字。這次“走轉改”活動,讓我覺得7000萬不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信念,一個到2020年底一定能脫貧的信念;一個目標,一個“一個都不能少”地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五天的采訪,記者們兵分兩路深入到六盤水、遵義、安順、畢節、銅仁、黔東南、貴安新區等脫貧攻堅一線,行程3000余公里。記者編輯們躬行大地、翻山越嶺,切身感受了貧窮帶給百姓的切膚之痛,更親眼見證了基層政府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決心和干勁。人民網記者楊翼在采訪結束時感慨:“我所看到的貴州貧困群眾的眼神都是明亮的,精神都是飽滿的,思想富足積極向上。相信在黨的領導下,這樣有志氣的貧困群眾肯定可以成功脫貧!”
畢節市政協黨組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向媒體記者編輯們介紹七星關區的扶貧政策,當地在精準扶貧“四看法”基礎上,探索了“四看三公開,兩議一公告”精準識別法。在介紹本轄區的貧困戶狀況、扶貧政策、扶貧攻堅成果時宮曉農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數字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原定半個小時的采訪,由于網絡媒體記者編輯們的熱情極高和宮曉農書記的認真解答,在不知不覺中將采訪時間延長了近一個小時。(中國網信網徐可 攝)
“脫貧攻堅看貴州,貴州脫貧看畢節,畢節脫貧看威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分管扶貧工作的縣委副書記馮興忠對于本地區的貧困情況也是信手拈來。他說:我們當中有很多人一年之中有1/3的時間走鄉進村,實地調查、了解情況、督促政策落實。他說:脫貧攻堅本身就是一件必須接地氣的事,地方官員不接地氣不行。他說:現在國家政策好了,從教育到醫療、從生活到養老,扶貧面廣、范圍大、措施多、力度強,通過因地制宜積極落實國家扶貧政策、帶領轄區百姓脫貧致富,國家的政策讓基層干部更有底氣、更堅定信心,很多基層干部已經不僅把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當做工作,更成為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中國網信網徐可 攝)
中國經濟網年巍在回顧“走轉改”之行時談到:“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是習近平總書記對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承諾,也是對各級干部的要求。從貴州省的各級領導和基層黨員干部,從企業家和村民,我真正感受到了‘好政策’如何一點一點的實現,回到熟悉的電腦前,屏幕后或許不再是虛幻的網絡世界,而是實實在在的民生訴求。”
“石漠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曾經的迤那鎮是國家二類貧困鄉,全鎮農民人均收入僅為2853元。在貴州的很多山區,迤那鎮的情況是具有代表性的。迤那鎮照片墻上呈現出當年的貧困狀況令人觸目,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家徒四壁的貧困戶和晴通雨阻的泥巴路(見上圖),都隨著貴州村村通公路的普及而得到了改善,技術、資金引進來,特色產品走出去,“迤那鎮路子”成為脫貧攻堅的有效藍本。生態移民搬遷工程讓貧困戶可以用很低的價格,通過自籌資金、銀行抵息貸款等方式進行購買。從低矮破舊、四面漏風的土坯房到寬敞明亮的樓房,生活感受可謂天壤之別。(見下圖)
(貴州畫報社 傅泊霖 攝)
全媒體發力,眾籌社會力量助力扶貧公益,打響“互聯網扶貧”新模式
1月12日,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局長姜軍在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上,正式提出“精準扶貧9+1”。次日,百度關鍵詞相關搜索鏈接達379萬條,引發網上熱議。當天,他在接受《互聯網改變中國》攝制組專訪時,對好萊塢克里斯蒂·里比導演提出,要在2020年前讓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同時,用互聯網的方式,號召廣大社會力量,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假如每9個網民幫助1個貧困人口,愛心傳遞,心手相連,我們中國一定能實現全面小康。
“精準扶貧9+1”唱響了“互聯網扶貧”優美旋律,受到了網友熱烈追捧,該字段一度榮登新浪微博社會板塊最熱話題第一名。參與此次“走轉改”的記者編輯們也紛紛踐行“9+1”,網上組團精準幫扶貧困對象。活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齊力發聲,充分展示全媒體的眾籌力量,掀起了宣傳貴州、支持扶貧的良好聲勢,凝聚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在全國網絡媒體“脫貧攻堅看貴州”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上,貴州省有關領導同志和網絡媒體代表共同舉起“脫貧攻堅”接力棒,從貴州出發,向全國行進。此時此刻,網絡媒體人感受到的是責任,看到的更是希望。(中國網信網郭子涵 攝)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7000多萬人的脫貧攻堅最艱巨的任務,也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心中的牽掛。中央網信辦將繼續組織網絡媒體深入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借助網絡平臺,多視角、全方位展現基層干部群眾在中央堅強領導下,鼓足干勁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畫面,為脫貧攻堅鼓與呼,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媒體正能量、善動力。
脫貧攻堅,網絡媒體和你攜手同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