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多國和地區的百余家客商,攜工藝品、食品、水果、化妝品等兩千余種的年貨來到蘭州。琳瑯滿目的年貨為這座深處內陸的城市注入不少過年的新鮮感。當地一些人看來,繽紛年貨來了,“年味”也隨之變遷。
71歲的老人徐翔拎著兩個鼓囊囊的手提袋,大汗淋漓地從“年貨節”人堆里擠了出來。肘子、香腸、梅菜扣肉、瓜子、花生以及糖果等傳統春節年貨,被他“掃”了個遍。
在徐翔的記憶里,每年春節前夕都堪比“春種秋收”般忙碌,一家人從吃的到穿的基本都是自己動手。“那個時候,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物資比較匱乏,另一方面是大家都過得拮據,絕大多數的年貨都要自制。”
如今,豐富的年貨讓徐翔明顯感受到生活更加便利。今年當地“年貨節”上,不僅傳統年貨種類多,還增添不少“洋味兒”。伊朗、哈薩克斯坦、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土耳其、緬甸、埃及、印度、喀麥隆、俄羅斯、巴基斯坦、格魯吉亞等地的客商都來組團賣特產。
不過,徐翔仍忘不了那“先苦后甜”的過年場景。他說,“動手勞動”的繁瑣流程也是傳統春節的一種“特殊味道”。
常年在蘭州經商的“70后”劉玲對于日漸“迷人眼”的豐富年貨也有些感觸。
“貼春聯、祭祖先、臊子面、團圓宴……”這是劉玲記憶里最深刻的“年味”,也是過年的“原始樂趣”。現在,很多在回家過年時期待的傳統烹飪“絕技”紛紛被現代化的加工熟食所取代,“村里很少有人能執筆寫春聯,家家的宴席幾乎是一個味道”。
在她看來,傳統春節模式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改變正是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帶來的。
在南方務工數年的甘肅平涼山區“80后”安源近日踏上返鄉路程。他說,在春運“一票難求”的年代總要想方設法帶些異地特產給家人嘗鮮,現在家鄉的集市上各種年貨應有盡有,此前令家鄉人稀罕的異地“鮮貨”也不復存在,甚至有些時髦的年貨他自己都不曾見過。
“除了和家人團聚,其他和外地也沒什么區別。”這位年輕人笑言。(完)
?
?
相關鏈接:
年貨攤位秩序好 市民點贊“雙創”功不可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