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周潤健)“爆竹聲中一歲除。”8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專家表示,將農歷正月初一作為過年之日,稱之為“春節”,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開始的。照此推算,丙申猴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3個春節。
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過年”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專欄作家、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決定采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叫做“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今天所說的“元旦”和“春節”,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從此,正式將公歷1月1日稱“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也正是因為定在農歷正月初一,所以春節在陽歷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比如,去年的春節在陽歷的2月19日,今年的春節則在陽歷的2月8日,而明年的春節卻又落在了陽歷的1月28日。最多時,“早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晚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會相差整整30天。
“團圓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夢想。”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表示,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闔家團圓是春節的第一主題,也是過年最重要的情懷,為四海華人所認同和共享。
由國慶說,100多年來,春節傳統習俗正在一步步改變著,出現了一些新時尚,如旅游、網購年貨、微信搶紅包等,但不論外在形式如何改變,春節祭祖祈福、求吉納祥的內涵沒有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中國人心中,春節,依然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
?
相關鏈接:
綜合消息:外國政要祝賀中國猴年春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