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后,年的氣氛便越來越濃,街上也好,鄉間也罷,處處彌漫著年的味道。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度,年已經超越了節日意義,更包含著傳統習俗、地域風情和孝道文化等。從古至今,年就是鐫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無法消減的記憶。
中國面積遼闊,過年的習俗也略有不同。北方人過年顯得粗獷些,喜歡以酒辭歲,大魚大肉;南方則顯得溫婉點,注重形式,喜歡年糕等小吃。但是團圓的氣息是相通的。隨著社會變遷,南北過年無論從習俗還是文化上,都逐漸融合。除了傳統的殺年豬、做年糕、放鞭炮、包餃子、穿新衣,還有凝聚著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貼對聯、猜燈謎、舞獅子、賽龍舟、鬧元宵……年已經成為一種解不開的故土情結。
然而,在不少地方,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卻是談“年”色變,甚至于把團圓喜慶的年當作“關卡”來過,很多人為此開始“躲年”。
聽父親說,早些時候,過年走親戚只需要一斤白糖、一袋白米便可,后來慢慢地變成四大件,即白糖、紅糖、煙、酒,再后來演變成現金,從一百至三五百,再到上千,還禮者則要在送禮者基礎上加一兩百。送來送去,送窮了不少人家。所以,過年也逐漸成了很多人的負擔。這種負擔不僅在物質上,也在身體上。客人到家,主人必須陪酒,家鄉的風俗是要陪到客人喝倒為好,經常是一喝就是半天,喝倒了客人,自己也醉了,久而久之,身體便垮了。我就在老家陪過客,有年正月初二,父親送禮去了,家里剩下我,下午來了幾個客人,一上桌子便喝了起來,發拳、打關,幾個來回下來,頭已經暈了,可是為了把客陪好,還不敢有一絲流露,等客下席,我已經醉了,被母親攙扶到房間,睡到第二天,兩天沒吃飯。
拼酒的習俗也讓不少人過早患病,因酒打架,鬧了不少不愉快。我們深知其害,卻又不敢言說,怕得罪長輩。
男人在酒桌上拼,女人則在廚房里忙。過年期間,大部分女人幾乎沒有出過廚房,一頓飯光熱菜都要熱好幾遍,早晨6點起床準備,經常一忙就是夜里12點,酒席散了,還要安排客人歇息,很多女人苦不堪言。
這樣的習俗,讓年味變了,人情也淡了。很多人為了“躲年”,攜全家向南或是向北,一出去就是好幾年,村里的人越來越少了。每到過年,外出的便會給家里寄點錢,置辦年貨,臨了,總會補一句——少喝點酒!
以往過年時人情往來,拼酒打關都是父親扛著,感受還不是那么明顯。參加工作后,尤其是成家后,頗感壓力重大,每年送禮要支出上萬元,就是勉強湊齊了錢,還要拼酒,慢慢地我也開始扛不住了,一到臘月總會編出各種借口,在異鄉躲著。其實打心里說,多想回趟家,可就是回不起,那種鄉愁,難以訴說,像病了一樣,讓人喘不過氣來。
讓人欣慰的是,近些年,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
這兩年,隨著“三下鄉”等活動在村里搞了幾次,一些反映農村風俗的文藝節目送進村里,大家對年有了新的認識,對以往的“攀比風”“拼酒風”等習俗也有了較為深刻和全面的認知,并約定俗成般地改變了那些習俗。過年不再大送禮金,不再進行攀比,但禮尚往來依然繼續——送鮮花、送新鮮蔬菜替代了單純的送錢。大家坐在一起談出門在外的見聞、說家鄉的趣事代替了拼酒,村里發拳、打關的少了,笑聲多了。漸漸地,不僅增進了感情,更讓年味濃了許多,溫馨的喜慶的年味,又重新回來了。
那些曾經在過年的時候選擇外出的鄉親,現在再也不“躲年”了,一到臘月,便開始打點行裝,訂購車票,準備回家,過年。
?
?
相關鏈接:
“年味淡了”是對民俗的誤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