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為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眾籌治療白血病的求助信廣為流傳。這篇求助信經過當事人親朋好友的轉發,短短兩天時間內就在國內的眾籌平臺上籌集了超過50萬的金額。但在籌款的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許多質疑的聲音。???(2月17日《北京青年報》)
網絡改變了世界,同樣也改變了公益慈善。與傳統相比,網絡募捐的范圍更廣泛、獲得捐贈更快捷和便利,組織起來也更簡單。當然,網絡直捐也是一柄雙刃劍,在提升募捐效率的同時,爭議與質疑也隨之而生。這些爭議直指募捐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善款使用的正當性,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經不起檢驗,事實上都會對公益慈善形成傷害,最終會透支社會對公益慈善的信任。
在“眾籌時代”的網絡直捐,還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什么樣的情況可以求助募捐、募捐該遵循什么樣的程序由誰來進行以及善款如何使用、誰來監督等等,都缺少清晰的法則和行為的邊界,而沒有中止爭議的客觀標準。在操作過程中,缺少了權威第三的審查、把關與監督,限于捐與受雙方,始終都避免不了公信的懷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眾籌時代”慈善更需法則呵護。網絡時代激發了微觀層面更廣泛的活力,但失去現實制約又缺失規則配套,又容易成為違法犯罪的洼地。“e租寶”、泛亞兩大互聯金融詐騙案用血的教訓,給單純的互聯網創新澆了一盆冷水。沒有規則的自由,只會導致秩序更大的破壞。
去年11月我國首部《慈善法》草案征求意見,其中個人公開募捐是否受限倍受爭議,環顧這些爭議的核心其實是限制個人公開募捐,會不會剝奪個人通過網絡公開求助的權利。顯然,這并不是反對禁止個人公開募捐,而是希望在立法過程中,針對規范網絡直捐設計出既能保障個人求助權利,又能將網絡直捐納入監管的規則。慈善是透明的事業,在規則的范圍內、監督的視線內運行是永恒的原則,救助的權利與接受審查與監督的義務,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而是相伴相生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