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過二十來歲的成某,因在微信聊天中與他人發生口角,雙方約架時,持刀刺扎致一人死亡。今天,因涉嫌故意傷害罪,成某站上了北京市三中院的被告席。
去年7月,成某建立了一個微信群,群名是一個笑臉的表情。在這個規模二十幾人的聊天群內,都是成某微信中的好友,平時大家一起在群里聊聊天、發發紅包。但成某說他并不認識所有群友,有一些好友是他搜索“附近的人”添加的。
7月14日下午,成某在自己建立的這個微信群里和別人聊天,但聊著聊著,另一名網名“A精品文玩”的女群友插了幾句嘴。“我倆就聊了幾句,沒聊好,就罵起來了。”成某說,他從來沒和這個女群友見過面,而兩人之前就曾經因為成某推托發紅包的問題發生過口角。
對于爭吵的內容,成某已記不起來了,他只記得吵到后來,除了女群友,還有一個男子楊某加入了聊天。吵到后來,惱怒的成某要了楊某的電話號碼,打電話說要見面,結果,網絡爭吵升級為一次“約架”。
雙方見面時,除了楊某,郭某和一個外號“二哥”的朋友也來到約定地點。成某稱,見面后,對方三個人圍上來,打成一團,成某的鼻子被打流了血,衣服也被撕破。于是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揮舞,“是想嚇唬嚇唬他們”。
但這一“嚇唬”,水果刀卻刺中了郭某的胸口。發現自己扎到了人,成某便逃離了現場。隨后,郭某被緊急送往醫院,但后因搶救無效死亡。
成某跑到了自己大姐家中躲了起來。后來,聽說警察找到了自己家里,成某害怕了。在大姐的勸說下,成某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今天上午,本案在三中院開庭審理,北京市三分檢依法對成某提起公訴。檢察機關認為,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應當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整個庭審過程中,成某的面色、語氣都很平靜。對于自己當晚的行為,成某供認不諱,但他一直強調,自己只是要扎對方的胳膊,“拿刀嚇唬嚇唬他們”。
截至記者發稿時,庭審仍在進行中。
微信群聊屢惹事端
專家呼吁多些理性
因為微信聊天引發口角的案件并不少見。
2013年2月,遼寧阜新市的李某和劉某在微信上發生了口角,當天的聊天不歡而散。到了第二天,兩人的火氣卻都還沒有消去,矛盾也從微信中的對罵發展到現實中“見一見高低”。兩人共糾集了14人聚眾斗毆,最終,14人均因涉嫌聚眾斗毆罪,被處以刑罰。
不光口角之爭會引發沖突,微信紅包這種原本為了溝通朋友情誼的工具,也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2015年11月15日,陜西榆林市不滿20歲的青年劉某因三五塊錢的微信紅包與朋友起了口角,便相約斗毆,劉某糾集了十余人,帶著改裝槍支、砍刀等“裝備”來到現場。所幸在群架發生前被警方及時發現并制止,相關人員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這些矛盾的雙方有好友、有同事,他們都是在聊天、搶紅包等過程中發生摩擦而導致拳腳相向。微信群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交往和互動形式,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陸益龍教授看來,它成為了一種現代的工具,為大家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但工具也只是工具而已。陸教授表示,微信群積極的一面是方便和增加了人際間的信息傳播和交流,但人們在聊天、討論時,群聊也容易讓人成為“長舌婦”,使得聊天成為了搬弄是非、引發矛盾的起因。虛擬的工具也是服務于現實生活的,因此由微信群聊爭吵延伸至現實沖突也屬正常,而問題的關鍵在于聊天者能否堅持理性的交往方式,彼此間多一些理解與溝通。
“群聊爭論演繹為命案,實屬個例,其原因關鍵在于‘演員’自己。”陸教授說。
?
?
相關鏈接:
男女朋友爭風吃醋引發20多人持械斗毆 約架少年獲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