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腐敗亞文化”流毒的影響下,似乎求醫、求學、求職都得“求人”,辦企業、上項目、買房子都需要“找關系”“章子不如條子,條子不如面子”“有關系走遍天下,沒關系寸步難行”……諸如此類的潛規則,看起來無影無蹤,卻又無處不在。(2月28日新華網)
在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當違規辦學被查時,孟曉駿據理力爭卻遭到回擊,而成東青的恭維之言“您說吧,罰多少,我們都認了”反倒順利將事件了結,事后其說了一句,“這不是美國是中國,你拿美國那一套放在這根本就不管用”,直白勸告,引人深思。
自然,對于“腐敗亞文化”的泛濫大部分人都深有體會,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總有些所謂“辦事兒”的規矩。一些人為升職要送禮、為考試要送禮、為手術要送禮……習以為常之下,卻使其成為了一種生活“必需品”,人們儼然適應了這種由來已久的文化陋習。
古人云,“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人們若是習慣了“腐敗亞文化”,貽害頗深。且先不論這種糟粕文化于黨風政風的侵襲,其僅是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就足以令人唾棄三分。天下為公,凡事應以公平公正為要,“腐敗亞文化”的猖獗,無異于將“平等”二字拘于紙面上,更能衍化出不少“次生災害”:年輕人被提拔就被認為“有關系”,別人家孩子成績好就是“禮送得多”,考上了公務員就是“找熟人”,諸如此類,竟成為一種社會認知常態。
毋庸諱言,“腐敗亞文化”的出現乃至擴大,必然有其“腐殖土層”,而每一位“受害者”,也或多說少是其“助虐者”。一些人既痛恨各類“腐敗亞文化”,另一方面又對其過度依賴,特別是涉及個人利益,最先想到的總是“另辟蹊徑”,走后門、鉆空子,陷入了一種“又恨又愛”的矛盾之中,恰如某些家長一般,既不愿給老師送禮,又想孩子得到優于他人的“特別關照”,從原則上就有違公正。
諷刺的是,一些“腐敗亞文化”的出現,無非是將人們的“囊中之物”加以包裝,再加價出售,卻同樣有人甘愿“上鉤”。例如不少子女感慨,“若非送了禮,手術也不可能這樣成功”;駕考通過不信自己的實力,反而慶幸“孝敬了教練”,而一些人的正派則被視為“幼稚”“不懂事”。事實上,我們生活工作中一系列惡劣的“潛規則”本就是“強扭的瓜”,特別是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反腐浪潮席卷全國,不少人恍然大悟,原來一些常規事項不需要“潛規則”也能辦成。
當然,“腐敗亞文化”盛行,首責在于監管,若是“腐敗”的渠道始終暢通,該有的權力制約手段難以實施,自然就有人鉆空子、撿漏子,僅以“駕考腐敗”而言,送煙給錢、請吃消費,要是“自學直考”有效鋪開,舉報即有嚴查嚴懲,試問誰還敢將“灰色收入”拿得理所應當。對于防治“腐敗亞文化”而言,其所欠缺的恰恰就是各方共同抵制、監督懲處的落實。
鏟除“腐敗亞文化”,更需要一種執法剛性、手段韌性,黨政部門也好、社會個體也好,關鍵在于權力約束機制的完善。所謂“猛藥去疴,重典治亂”,沒有各領域的“投機者”們手執把柄,沒有人們心存迷茫的價值觀,“腐敗亞文化”就決然不會成為成為一種生活中的“必需品”。不過話說回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水土相異,謬之千里,那些原本可以向陽而生的東西,我們又何必強植異處,慣出些令人難堪的臭毛病呢?
?
相關鏈接:
祛除“腐敗亞文化” 沒有捷徑可循中紀委機關報:無論你是誰 莫做“腐敗亞文化”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