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社會上受“血統論”影響,認為只有官辦的公益機構組織才是事業單位。但這一傳統即將被打破,“浙江要給好的民辦學校、醫院頒發事業單位‘身份證’。”浙江省編委辦、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項改革創新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但是,浙江在國內率先邁出了“第一步”。(2月29日《中國青年報》)
當前,事業單位改革的一種做法,是取消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的一些固有權利,在一些方面讓他們向民辦學校和民辦醫院看齊,最典型的是,今年1月份,人社部有官員表示,我國將逐漸取消高校和公立醫院的事業編制,統一實現聘任制。此舉意在使事業單位的職工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從而打破身份限制,促進人才向民辦機構流動。
要縮小“公立”與“民辦”的距離,消除兩者的身份隔閡,除了讓公立機構向民辦機構靠攏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民辦機構向公立機構看齊,擁有與公立機構相似的名分和權利。此次浙江首現民辦事業單位,就是抬高民辦機構的身份,讓民辦機構與公立機構在另一層面看齊的一次嘗試。
可以預見,一旦民辦學校和民辦醫院有機會躋身事業單位,獲得與事業單位同等的名分和政策優惠,具有與公辦事業單位平等的法人主體資格,能夠在稅費減免、用地用房保障、融資信貸、水電氣等使用方面,享受與公辦事業單位相同的政策待遇,民辦學校和民辦醫院勢必十分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名分,也勢必愿意以更長遠的眼光來謀劃發展,不再因看不到前途而只想“賺快錢”,如此一來,他們勢必愿意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并更加注重自身形象。
同時,民辦事業單位的職工也能夠享受到事業編制的種種好處,各種社會保障包括職業年金和住房公積金等,都與事業單位在編人員沒有區別,這將對民辦學校和民辦醫院職工構成極大鼓舞,有利于增加職工的集體榮譽感,增加人才隊伍的穩定性。正如拿到《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的麗水市文元高級中學校長周寒所言,“民辦學校、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既有了事業編制的身份,買好‘五險一金’,又有高于公辦學校、醫院的工資收入,肯定會踏實地跟著舉辦者干。”
此外,事業單位之間沒有身份隔閡,人才流動相對容易,假如事業單位只能公辦,那么,人才流動就會局限在公辦事業單位之間,如今出現了民辦事業單位,將有利于人才由公辦事業單位向民辦事業單位流動,這將突破醫改和教改的一些瓶頸問題,化解民辦醫療和教育機構人才缺乏的難題。
?
?
相關鏈接:
中央巡視辦:2016年實現重點推進部門和事業單位巡視全覆蓋多地今年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遼寧查處一起事業單位招聘筆試試題雷同事件?1700多人將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