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行業和新興職業不斷產生,社保制度的落實卻未能與時俱進,其潛在危害值得關注。能否及時享受到相應的社保待遇,往小了說,關系到員工個人的生活質量、企業內部的人心向背,往大了說,關系到相關產業能否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
據3月1日《工人日報》報道,近年來,“互聯網+”觸角延伸至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帶動了相關領域的勞動力就業,一些新興“互聯網+”公司借高薪、工作體面,吸引大量勞動者就業,卻以種種做法逃避為勞動者繳納社保的義務。
網約洗車工、上門廚師、網店工作者、快遞員……眼下這些新興職業不少,其所在的新興行業有的已經成為“經濟黑馬”,引領著創業熱潮,而其中的社保空白卻成了這些新興行業的“軟肋”。拿快遞業來說,全國范圍內,與員工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社保已是多家快遞公司的常態。更有數據顯示,超過7成的個人網店員工沒有參加任何社會保險,企業網店員工有5成以上沒有參加任何社會保險。而我國《勞動合同法》和《社會保險法》中規定,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無論是個體經濟組織,還是民辦非企業單位都必須與勞動者建立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
“互聯網+”時代,一些雇主利用新興行業的特殊性,偷換概念,有的變雇傭關系為“合作關系”,與員工簽所謂的“合作協議”;有的用工方只為員工上人身意外險;有的雖然為員工繳納社保,但設置相應的職務門檻和工作年限門檻,本質上是對為員工繳納社保的變相逃避。
長期以來,社保空白在一些行業不同程度存在。如今新興行業一些從業者的社保權益得不到落實,就用人企業和雇主來說,員工流動性大,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考慮,企業不想繳、不愿繳社保;就從業者來說,年輕人多,對未來利益考慮不多,或者對社保意義了解不多,甚至覺得可有可無。加之一些新興行業從業者收入不高,繳過社保后更是所剩無幾,對繳社保的積極性也不高。如此一來,在這些行業,不繳社保似乎陷入“愿打愿挨”的惡性循環。
員工不參加社保,意味著抵御風險的能力低。在面臨患病、工傷、失業時,會喪失本該獲取社保基金救助的權利。而用工企業和雇主不為員工繳納社保,短期看是節省了不少成本,可一旦有員工在工作中發生事故,用人單位往往要承擔相應賠償責任,支付的費用更難估量。
繳納社保的意義,新興行業的用人方不是不明白,只是更多地心存僥幸,希望別出事。就算幸運沒攤上事,一味在社保問題上打哈哈、躲貓貓,勢必會影響到員工的忠誠度,時間長了,很可能會給企業發展留下隱患。
新興行業和新興職業不斷產生,社保制度的落實卻未能與時俱進,其潛在危害值得關注。能否及時享受到相應的社保待遇,往小了說,關系到員工個人的生活質量、企業內部的人心向背,往大了說,關系到相關產業能否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
“互聯網+”時代,社保對新興行業從業者來說,不該是奢侈品,而應是必需品。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監管的跟進,同時,應更廣泛地普及社保知識,增強全民繳費意識。在政策規劃方面,針對新興行業中企業規模小、創業時間短、經營不穩定、收入水平低、繳費能力弱等特點,可以考慮更靈活的制度設計。只有積極探索可行的操作辦法和現實路徑,才有望彌補新興行業的社會空白,從中積累的有益經驗,也可以成為解決更普遍范圍內社保難題的突破口和試驗田。
?
?
相關鏈接:
海口從業者已到退休年齡社保繳費不滿15年怎么辦?買社保前必須清楚的5個問題 不會用=白交永久居留外國人可在中國國內參加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