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起,物流行業整體漲薪就遠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這樣的勢頭從2013年開始趨緩,但仍呈現行業獨有的特點,即基層漲薪幅度高于中高層。相關的物流行業薪酬福利調研報告顯示,在細分行業中,快遞行業的快遞員漲薪幅度最高,平均值為16.8%。即便如此,平均主動離職率仍在30%以上。(3月7日《廣州日報》)
任何一個行業,若出現較高的離職率,對于行業本身的發展而言都非好事。快遞業高離職率的形成,或許與其從業門檻較低,以及大多數為年輕人有一定關系。但在根本上,它仍反映行業發展本身的不足。雖然在收入上,目前快遞員行業整體薪酬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全行業平均水平。然而由于超負荷的工作與工作環境的原因,還是很難形成穩定的職業認同感。這種弱認同感,有著社會大背景下的職業偏好的影響,但更多還是行業內部生態問題。
有專家認為,政策紅利的釋放、網購的興起、經濟結構的轉型等助推因素,讓快遞企業根本不用擔心“吃不飽”,反需要提防“消化不良”。這是因為,快遞業是一個快速形成并壯大的行業,要指望一個行業在短時期內實現規范化顯然不切實際。此前有媒體報道,由于成本高企,價格戰盛行和在產業鏈中的相對弱勢,快遞業已走到“微利”時代,于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快遞企業自然難以形成規范化的管理格局,快遞從業者的職業保障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高離職率也就不足為奇。
對于這一點,其實公共政策層面已有回應。去年5月,國務院曾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而此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明確提出,要向各類資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并加大財稅、用地等政策支持。這些措施的落實,對于促進快遞業的“轉型升級”,盡快走出“野蠻生長”階段,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服務質量有待提升也好,從業者離職率高、管理不規范也罷,這其實都是當前迫切需要“成熟”和“升級”的快遞行業的現實表征。要真正改變這些現象,不能“頭痛醫頭”,一看到離職率高就想到要“加薪”,也不能一看到從業者素質有待提升,就呼吁政府對之進行職業資格認定。這種建議看似理想,但其實都未抓住問題的本質。只有當快遞市場的發展生態與發展環境能夠步入良性狀態,無論是員工的高離職率還是服務質量的問題,才能真正得到逐步的解決。當然,兩者也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