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研究員)
李克強總理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內容豐富、論述深刻、全面系統。報告既總結成績、回顧工作,又分析困難、直面矛盾;既闡述工作思路、論述任務舉措,又弘揚必勝的信心信念、闡明力量的核心源泉。整部報告充分貫徹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針對性,對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做好2016年政府工作,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順利完成“十三五”時期目標任務,如期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2015年成果豐碩,要充滿信心
2015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是不可分割、有機聯系的,工作中有成績,成績中有工作,成績、工作各有側重,彼此凸顯,集中體現了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成果。
(一)經濟增長速度合理
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從總體上反映經濟發展程度的核心指標,實際上要求每年增長大約6.5%以上就可以了。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處于合理發展區間,是適速的。這是經濟新常態戰略謀劃的數據,是經過測算、科學合理的,是宏觀調控的最大成果之一。當然,經濟運行合理還表現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經濟增長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人民群眾需要從發展中得到什么實惠?主要有四條:能就業、收入高、有保障、環境好。報告中提到,我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人民生活負擔增長較低,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于經濟增速;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社會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各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這些數據和信息,集中體現了我國經濟增長方面是良好的。
(二)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經濟新常態的三個考量指標之一。結構合理就是內需和外需、投資和消費、一二三產業發展、城鄉、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平衡。報告指出,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快于一般工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考量經濟結構是不是合理,對于一二三產業結構來說,主要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是否超過一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第一二產業科技含量是否提升。考量投資和消費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否超過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兩項指標分別反映了一二三產業結構、投資和消費結構取得的可喜變化。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口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總體判斷,那就是我國的經濟結構更加趨于合理,發生了質的變化。
(三)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三個考量指標之一,反映的是經濟發展質量。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科技領域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制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意見,出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創新升級。這些指標,反映了我國經濟動力不單純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越來越來自創新活力,來自生產率的提高,也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升。衡量創新動力還有兩個指標:一是經濟制度環境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二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兩個方面,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有篇幅介紹。報告提出,為應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鍥而不舍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一批腐敗分子受到懲處;外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這些內容,既是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舉措,又是培育良好經濟制度環境的重大舉措,體現了我國創新動力更加強勁。
綜合以上三點,我國正走在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經濟社會新常態,加快實現轉型升級發展之路上,在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當中奮勇前進。對此,我們要有正確認識,滿懷信心,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