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驅動增強使經濟增長更具可持續性。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過去依靠投資和外貿拉動向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驅動的模式轉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投資和凈出口。2015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同比提高了15.4個百分點。其中,信息、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務型消費持續升溫。穩步提升的可支配收入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十八大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速連續3年超過GDP增速。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居民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消費品質持續提升,規模龐大的中高收入階層成為中國內需拉動的中流砥柱。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5年中國出境人數達1.2億,包括旅費、住宿費和購物費在內的境外消費高達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7000億-8000億元用于購物,從主要購買奢侈品牌、高檔品牌開始轉向高質量的、性價比合適的日用消費品。事實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之一即是實現由企業等供給端為最終消費的需求端提供更加精細、更高品質的差異化商品,以滿足有效需求,如果能將如此巨大的消費規模吸引留在國內,必將為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再添動力。
科技創新進步為經濟增長提供關鍵支撐。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和最強音,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國家財稅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增強,研發投入明顯加大,原創能力不斷提升,科技產出碩果累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2-2015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1.4%。若按匯率折算,研發經費投入繼2010年超過德國之后,2013年又超過日本,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也屢創新高,現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研發經費投入水平的提高為科技創新夯實了基礎。與之相應,中國專利申請受理數也已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專利的快速增長、結構優化和國際排位的提升均反映了中國科技產出能力、水平和效益的日漸提高,這將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有力支撐。
人力資本提升為經濟增長提供不竭動力。人力資本反映了人的知識、技能積累和創造能力,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受教育程度。根據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5》顯示,1985-2012年,中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6年增加到9.9年,實際人力資本總量增長了4.8倍。當前,在“人口紅利”持續下降的趨勢下,人力資本增長帶來的“人力資本紅利”釋放將使經濟的潛在增速維持在較高水平。
除此之外,不斷改進的制度建設、分工深化的市場規模、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也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綜上,隨著傳統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內需驅動持續增強、結構性和長期性因素不斷完善,助推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將源源不斷,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亦將更加穩定、更加健康、更具可持續性。
?
相關鏈接:
【專家學者話兩會】邁入追求影響力的中國外交新階段?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