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一批批農民工或始于維持生計的初衷,或懷揣著發家致富的愿景,背井離鄉,進入工廠,走進城市,把青春歲月留在那里。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第一代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已經老去(年齡在55歲到70歲之間),他們可能還沒攢夠養老錢,卻不得不面對新的困境。沒有技術,力氣也不如年輕人,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他們的未來在哪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指出,第一代農民工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他們曾經投身國家經濟建設,為國家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理應得到關注、受到關懷。國家應立法或出臺政策統一全國農民工養老制度,加大力度統籌和規范解決老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醫保、福利等基本保障。
據悉,對于農民工的養老問題,2015年,海南省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我省將努力擴大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覆蓋面,依法將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納入職工社會保險,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可選擇參加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做好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
劉恩科:58歲老家:河南
已經習慣獨自在外漂泊
“最大的煎熬是想家”
今年活不多,“只出不進”的狀況讓他擔憂
3月7日早上7時許,天蒙蒙亮,在海口市坡巷村的一間民房里,躺在床上的劉恩科看了看手機上的時間,掀開被子從床上爬了起來。洗臉刷牙后,他鉆進狹窄的廚房,將昨天做好的饅頭放進鍋里加熱。10多分鐘后,劉恩科就著腌制的咸菜,吃起了早飯。自從年后回到海口,他一直沒有活干,這段時間,他每天都吃著同樣的早餐。
劉恩科今年58歲,老家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大榆樹村。30多年前,他和老鄉一起外出打工,一直干著泥工的工作。早年,他曾在北京、福建、浙江打過工。2010年,他來到海南,在三亞待了半年,后來一直在海口打工。
“我現在都是跟著包工頭干,包工頭有活就會找我,不用自己出去找。”劉恩科說,跟著包工頭,活比較多,收入也有保證,但今年的情況有些不同,“我正月十八從老家回到海口后,直到現在都沒活干。”
沒活干就意味著沒有收入,只出不進的狀況讓劉恩科很是擔憂,他只能想辦法“節流”。“一個月房租480元,加上水電,怎么也要600元左右,和表哥一家平攤,也要兩三百元。”劉恩科說,雖然現在多是自己做飯吃,但菜價并不便宜。“現在最大的開銷就是抽煙了,一般買的都是兩三塊錢一包的煙,一天抽不到一包。”劉恩科一邊抽煙一邊說,自己很少喝酒。
去年只掙兩三萬,打算干到60歲就回老家種地
吃過早飯,劉恩科坐在床上看起了書,一本《盲派鐵口斷》成為他的閑暇讀物。早上9時許,劉恩科出門和工友們聊天,話題無非是希望包工頭能早一些找到活,讓大家都有事情做。
劉恩科說,他去年一年只掙了兩三萬元。“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的一個工程,在一個商品房小區干了半年就掙了兩三萬,這兩年不行了。”干活掙的錢,劉恩科大多數都寄回了家。“我有一個兒子,今年32歲,兩個孫子也已經四五歲了。早年,兒子還跟著我在三亞待過半年,后來考慮到家里的孫子需要人照顧,我就勸兒子回家了。”劉恩科說,他已經習慣了獨自在外漂泊,“我一個人出來方便,隨便到哪里將就著就住下了。”
和工友聊天的間隙,一位老人牽著孫子從劉恩科身旁走過。劉恩科望著他們,若有所思。“常年在外,我最大的煎熬就是想家。”劉恩科說,每次看到別人一家團聚的情景,他就會有些失落。“再干兩年,我就不干了,60歲也該退休了,到時我就在家種地,家里還有五六畝田,種的都是小麥玉米,現在是兒子在種。”劉恩科說,外出打工這么多年,沒有繳過社保,回鄉養老是唯一的選擇。
劉女士:50多歲老家:河南
夫妻都沒有社保,一想到養老就嘆氣
據悉,劉恩科并不是獨自居住,而是和他的表哥、表嫂以及表侄子住在一起。記者看到,這間房只有10多平米,3張床依墻而放,房間里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窗戶上貼了貼紙,即使在白天也開著燈。桌子上擺著一臺DVD,這是他們平時最主要的娛樂工具。“農民工都是幾個人一起住的,不然哪付得起房租。”劉恩科的表嫂劉女士說。
劉恩科介紹,他表哥也常年在外打工,這些年去過不少地方。“我和老公一起出來的,平常就幫著做做飯,有活干的時候就去工地做做小工。”劉女士說,她今年50多歲,丈夫60多歲,兩人已在海南務工五六年。
劉女士說,這些年,她丈夫堅持在外打工,想趁著身體還算健康,再干幾年,而她更希望回老家。“年紀都這么大了,也干不動了。而且現在打工也掙不到多少錢,還不如回農村種地。”由于劉女士沒能說服丈夫,只能跟著他一起在外打工。這幾年,他們的兒子也跟著他們一起打工。雖然常年在外,但好在一家三口在一起,不會感覺孤單。
對于養老的歸宿,劉女士說,他們的選擇并不多。“我們沒有繳社保、‘退休’后沒有養老金,子女也沒有在城市安家,除了回農村,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每每想到這些,劉女士就連連嘆氣……
“今天又沒活干。”到了傍晚,劉女士起身準備晚飯,她蒸上饅頭,炒了兩個菜,這就是他們4人的晚飯。
趙德強:60歲老家:四川
“沒有退休金,以后只能回老家養老”
幾名農民工在南大橋下等活
曾跟著包工頭四處干活,老了只能做散工
與劉恩科及他的表哥不同,60歲的趙德強并沒有跟著固定的包工頭干活,大多數時候,他會一大早趕到海口南大橋下,等著雇主前來招人。
上了年紀的工人在工地干活。記者單正黨 攝
3月9日,趙德強說,年后從四川回到海口后,他只接了兩份工,不過都是兩三天的短工。“在這里等工的都是散工,老板來這里招人,各個工種的農民工就臨時湊在一起干活。一般大的工程,老板也不會來這里招人,都是一些小工程,幾天就可以做完。”趙德強說,他的收入并不穩定,工錢一般為300元/天。
勞力是趙德強唯一的本錢,但這并不值錢。年輕時,趙德強看著同鄉外出打工掙了錢,內心蠢蠢欲動。1980年,24歲的趙德強也外出打工,當時的他才剛結婚一年。前些年,他一直在廣東干活,廣州、深圳、東莞、珠海……只要有工程,他就跟著一個同為四川人的包工頭到處跑。
慢慢地,趙德強老了,體力大不如前,包工頭委婉地勸他回老家,他聽出了包工頭話里的意思,于是離開了廣東。4年前,趙德強跟著幾名老鄉來到海南,在工地干了兩年,也經歷了被拖欠工錢的無奈。轉眼間,趙德強的頭發白了,皺紋也多了,這些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他已經老了。無奈之下,趙德強從大工地出來,成為了一名散工。
常年在外打工,感覺對不起老婆和孩子
3月9日上午10時許,一輛黑色越野車在趙德強不遠處停了下來,還沒等坐在車里的中年男子下車,十幾名農民工就圍了上去。趙德強走上前,聽了一會兒,又走了回來。“晚了,他們已經談得差不多了。”他顯得有些失落。
今年年后活很少,因此,在生活上,趙德強需要精打細算。雖然和幾名工友合租,但每個月房租平攤下來也要300元左右。“有活干的時候,老板還會管飯,沒活就只能自己解決了。”趙德強吃得很省,但一天也要花十幾元。
說起家人,趙德強心有愧疚,他希望能多攢點錢,留給孩子們。“我出來打工后,老婆留在老家操持家務。大兒子30多歲,現在帶著老婆孩子在廣東打工;二兒子在老家務農;三兒子是家里唯一的大學生,畢業后在成都工作。這么多年,我一直在外打工,感覺挺對不起他們的。”
年前,趙德強沒有買到回家的火車票,于是“咬牙”花1500多元買了機票,和工友一起坐飛機到成都,然后再乘坐最便宜的綠皮車回老家。“已經老了,回一趟家都覺得累。”趙德強說,他知道自己干不了多長時間了,“我沒有退休金,到時候只能回到老家養老嘍。”
胡志國:50多歲老家:四川
妻患癌治病欠了債,他只能打工還錢
50多歲的胡志國也是較早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之一,作為木工的他如今已成了包工頭,帶著幾名農民工一起干活。“如果不是因為家里確實困難,我根本不愿意在外打工。”胡志國說。
2008年,胡志國的妻子被查出患了宮頸癌。“當時沒錢治病,東拼西湊借了錢才讓她做了手術。”胡志國說,當時醫院也為妻子減免了一些費用。經過治療,妻子的病情日益好轉,身體逐漸康復,胡志國就想留在老家照顧妻子。但事與愿違,去年,他妻子的病復發,這一次,光手術費就要40萬元左右。為了籌手術費,胡志國厚著臉皮再次向親戚朋友借錢。“當時外面還有10多萬元的工程款沒有結,我找他們要了幾個月,才要回幾萬元。”胡志國說,討薪是讓他感到最無助的事,起初,包工頭還會以各種理由推脫,后來直接不接他的電話了。
胡志國的妻子做過手術后,目前情況還算穩定。為了盡早還清債務,他只好繼續在外打工。“還完債,我就回四川老家。現在小工頭也難做,沒活干著急,有活干又怕拿不到工錢。而且沒活干的時候,還得租房子給工人住。”胡志國說,他元宵過后回到海口,直到現在還沒有攬到活。
考慮到以后養老的問題,六七年前,胡志國就開始繳納養老保險,每個月500多元。“應該繳不滿15年,現在多掙點錢,到時候補繳吧。”胡志國說。
調查
記者調查:超9成受訪第一代農民工沒有社保
干不動了,誰給我養老?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中國農民工總量達2.7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億人,本地農民工1.06億人。50歲以上農民工在總量中的比例達17.1%,人數為4685萬人。老一代(1980年前生人)農民工中有三成從事建筑業。
為了對第一代農民工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記者隨機對20名45歲以上的農民工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95%的農民工文化水平為初中及以下,超過80%的人主要從事建筑業。
調查中,90%以上的農民工所在單位沒有為他們繳社保,個別人有意外人身事故保險及工傷保險。超70%的農民工希望單位給他們繳社保。多名農民工表示,他們快到退休的年齡了,而社保卻沒有繳滿15年,甚至還差很多年,這意味著,他們退休后領不到養老金。
調查中,90%以上的農民工選擇回農村養老,但他們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他們不得不面對收入的減少;另一方面,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生活上,他們無人照料。此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與服務跟不上,尤其是醫療衛生條件有限,他們回鄉養老也面臨著窘境。即使少數農民工有繳社保,但異地轉保問題也讓他們擔心。
延伸
我省將努力擴大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覆蓋面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行,農民工才算完全納入社會保險范疇。但規定中強調繳費年限的問題,農民工累計繳費15年才能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未達到15年的,尤其是第一代農民工,大都面臨無法領取養老金的尷尬境地。
而對于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去年,海南省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我省將努力擴大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覆蓋面,依法將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納入職工社會保險,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可選擇參加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做好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
在今年的海南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廖暉指出,在海南就業的農民工穩定性不強,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險參保率低,缺乏養老保險保障。省政協委員郭奕秋則提出,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集中的地區和行業社會保險稽查核查力度,力爭將與企業、事業單位建立相對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保險范圍。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也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老齡農民工實際上比農村里的留守老人更為不堪。應當取消老齡農民工累計繳費15年養老保險的門檻限制,否則,老齡農民工基本都面臨著無法領取養老金的尷尬境地。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張宏波 文/圖
?
?
相關鏈接: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