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逝者家屬將鮮花拋入花壇內。 黃威銘 攝
圖為安葬逝者骨灰的花壇。 黃威銘 攝
圖為逝者家屬將泥土灑入花壇內。 黃威銘 攝
中新網柳州3月30日電 (朱柳融)廣西柳州市公益花葬儀式30日在該市西山公墓舉行,111名逝者的骨灰一同安葬在十余平方米的花壇中。“與傳統的安葬方式相比,花葬環保又節約土地。”61歲佘連秀表示,她去世后也會選擇花葬。
在當天的花葬儀式現場,春雨淅瀝、濃霧彌漫,伴隨著哀樂,約200名逝者親屬莊重地三鞠躬后,將鮮花放置在安放骨灰的花壇中。最終,逝者的骨灰將與泥土、鮮花融為一體。這里沒有林立的墓碑,花壇旁佇立的紀念墻,鐫刻著每一位逝者的名字。
據了解,花葬是一種不保留骨灰的生態安葬方式,逝者骨灰集中安葬在花壇內,采用可降解環保材料盛裝骨灰,3個月內骨灰將與大地相融,花壇可以循環利用。
免費為逝者舉行公益集體花葬,在柳州已經是第三次,每具骨灰的家屬將得到500元現金獎勵和紀念證。近年來,通過官方的倡導,節地生態的葬法越來越深入柳州民眾心中。
“2015年4月該市舉行首次公益花葬時,僅有50多人報名。”柳州市烈士陵園公墓管理處業務科副科長王磊介紹,本次報名170多人,因受場地限制,最終接受了111名逝者骨灰的安葬。目前,該市已有207名逝者,通過集體花葬形式“入土為安”。
據悉,西山公墓現有壁葬、樹葬、花葬、花壇葬、草坪葬、塔葬、室內葬等近10種節地生態葬式。2015年,各種節地環保生態葬式占該公墓總銷售量的30%。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掙脫傳統喪葬觀念的束縛,選擇環保生態的葬法。”王磊介紹,為滿足更多民眾的需要,柳州市將在西山公墓建設永久性的花壇葬廣場。
37歲的李常娥也以花葬的形式將其伯父骨灰埋葬于此。“生前對家人好,比死后大葬更重要。”李常娥表示,如今土地稀缺,還出現一些死人和活人爭地的“活人墓”現象,與此相比,花葬綠色、文明,節約土地。
近年來,由于土地資源稀缺,喪葬費用逐年提升,在廣西的南寧、柳州等城市,最便宜的墓葬花費都在萬元人民幣以上,一些大型墓地的花費甚至高達數十萬元。為推行殯葬改革,自2013年起,廣西民政部門通過開展集體公益的海葬、花葬等方式,推行不保存骨灰的生態節地安葬方式。
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出臺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指導意見,提出要著力推行節地生態葬式葬法改革。在火葬區,推廣骨灰植樹、種花、植草和骨灰立體安葬等方式,倡導選擇節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海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改革區,倡導選擇節地型遺體墓位以及遺體深埋、不留墳頭或以樹代碑。
?
?
相關鏈接:
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推行生態安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