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交響?精準扶貧進行時】
扶貧先扶智,小基金大作用
四大合作社激活內生動力,省水利廳打造不走的扶貧隊
副省長戴道晉(左三)視察三家田村白皮柚基地。
三家田村有了省內鄉村絕對領先的飲水處理工程。
扶貧點簡介
對口地點
湘西永順縣塔臥鎮三家田村
幫扶單位
省水利廳
鄉村介紹
永順縣塔臥鎮三家田村轄24個村民小組825戶4457人,是全省本輪扶貧中規模最大的貧困村;復核確認貧困戶273戶貧困人口1016人,村民經濟來源靠傳統種植、外出務工、鞭炮產業等。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2885元,經濟較為落后。
精準扶貧
一塊過、一塊干
扶貧者說
省水利廳廳長詹曉安
精準扶貧
一塊過、一塊干
加快貧困地區水利改革發展是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改善生產條件、人居環境的重要保障,這是水利部門的行業職責和義不容辭的任務,應著力于推進農村飲水安全、農田灌溉、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保護、水保生態建設、農村水電開發等重點。
三家田村是老革命根據地,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談不上一塊苦,但一定要一塊過、一塊干,切實把精準扶貧工作做好,最大范圍內惠及周邊群眾。
幫扶措施
實施“12+1”計劃,“12”為水、電、路、氣、房、環境整治“六到農家”,以及就醫、就學、養老、低保、五保、村集體經濟發展“六個落實”,“1”為基層組織建設。
省水利廳駐村幫扶工作隊將重點加快辦理7件實事:建一個安全飲水工程;改造四處河壩和渠系;修繕公路危橋和硬化通組公路;修建村部和幼兒園;修繕三家田村小學;改善村通村貌并配備垃圾運輸車;推進產業發展并完成農網、危房改建工作;確保全村273戶貧困戶,1016名貧困人口在3年內精準脫貧。
■記者 王銘俊 通訊員 王琳
從長沙開車走高速到湘西州永順縣城耗時5個多小時,再到距永順縣城58公里的三家田村,還得花上70來分鐘。
這是一個貧困人口達25%的村莊。去年4月8日,省水利廳幫扶工作隊一行三人進駐。隨著緊抓基礎設施修建、4家產業合作社成立與60萬元三家田村“兩不愁三保障”基金注入,三家田村翻開了新的一頁。
基礎設施修建如何在扶貧中惠及最多人?產業發展如何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返貧這個大問題如何解決?3月24日,三湘都市報“春天的交響——精準扶貧進行時”走進三家田村。
【扶貧先扶智】
三家田村有了幼兒園
“我們三家田村用上自來水的日子快到了,一個日供水量800立方米的安全飲水工程即將建成。”前往新建水廠的路上,司機向記者介紹,該水廠在全省鄉村都處于領先水準。
“由于之前沒有自來水,路又陡,村里的日常用水不得不往返4小時從別處背回來。”回憶著過去背水的日子,司機興奮地說,以后,這個水廠不僅能覆蓋三家田村,還能服務周邊的村,服務人數達6218人。
讓司機高興不已的還有即將修建的幼兒園。2015年4月8日,省水利廳幫扶工作隊一行開始駐村工作,和村民交談時,年幼的孩子就在旁邊的地里打滾。觀察到這種情況,工作隊著手建幼兒園安頓好這些孩子。今年3月21日,三家田村1880平方米的村部和幼兒園建設開始招標,預計今年8月,該村和隔壁村共184個孩子將像城里的孩子一樣,在寬敞的教室里享受正規的學前教育。
扶貧先扶智,省水利廳為三家田村新建了幼兒園、修繕了小學;對全村初、高中應屆畢業生及有意愿參加高考的社會青年,以允許的最優錄取政策,免學費、雜費、補貼生活費的優惠條件推送至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深造,畢業時推薦就業。
【四大合作社】
產業發展激活內生動力
基礎設施、教育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考驗工作隊的是村里的經濟發展問題。剛到三家田村,工作隊發覺當地村民普遍沒有產業意識,更存在一定的惰性。幫扶工作隊吳隊長說,“完全靠政府投入,不發揮民眾的主觀能動性,注定會慘敗。一定要激活他們的內生動力。”于是,白皮柚連同香蜜一號橘子、蔬菜種植、畜牧養殖一起,成為了三家田村新設立的四家合作社的支柱配置。
走在初春的三家田村,道路旁連片500畝土地上的綠苗長勢喜人。“那就是白皮柚的樹苗,4年后,就可以采摘了。”隨行的資深農業專家熊琳告訴記者,省水利廳入駐后布局的白皮柚生產基地共有2000畝,預計畝產柚子1萬斤,每畝將給村民帶來超過1.5萬元的收入。
暮靄中,回村部的路上,貧困戶孫江山、陳紅艷夫婦正趕著一群山羊回家。目前他們已加入白皮柚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種植白皮柚4畝、辣椒9畝、西瓜4畝。
【產銷新模式】
合作社保障技術與銷售
加入種植合作社后,村民“沒技術、沒銷路”的擔憂不在了。以孫江山為例,合作社全程為其提供種植技術支持、打通完整的收購鏈條,而孫江山一家將獲得種植的全部收入,合作社也可通過規模效應銜接銷售,邀商來永順收購,不必自行將產品運往長沙等地了。這是三家田村蔬菜種植、畜牧養殖合作社采取的產銷模式。
加入白皮柚、香蜜一號橘子合作社的村民能獲得果實采摘銷售后75%的收入。部分不想太過操勞的村民,可選擇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以獲得租金,也可到合作社上工,一天獲得150元工錢。
三家田村彭德成書記告訴記者,村里的四大合作社由原村干部、個體大戶等牽領,1016名貧困人口已基本上選擇了心儀的合作社,形成“你爭我趕”的競爭態勢,誰也不愿意落在后頭。
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從一開始,三家田村的合作社發展路徑便已明晰。作為新時代的鄉賢,四大合作社的帶頭人暫時還沒有獲得補貼,但支持已經在計劃之中。
【創新建基金】
支持“兩不愁三保障”
近1年的時間里,三家田村已有不少村民擺脫貧困。但讓扶貧隊頭痛的是,也有村民因各種原因再次返貧。于是,一場募捐在省水利廳相關單位展開,一周的時間,60萬基金到賬。這是目前全省扶貧村中唯一的“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主要用于三家田村村民脫貧的資金補充與返貧后的幫助。
“無房戶修房子,符合政策政府可以補貼4萬元;生了大病,新農合可以報銷到85%。”吳隊長說,村民因病因災需要補貼的資金其實并不多,但它能解決扶貧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為了讓這筆基金不枯竭,省水利廳扶貧隊想了很多辦法:在新建幼兒園和村部服務中心設置6個門面,每年將會為村部創收數萬元;新添置的垃圾運輸車,每年可產生村集體經濟3萬元;自來水廠每年可收入10多萬元……
去年底,在2015年省直和中央駐湘單位干部駐村幫扶工作考核中,省水利廳幫扶工作隊的考核分數名列全省第一。省水利廳表示,這是一支永不走的扶貧隊。
記者在現場
三家田村有了新氣象
汽車駛進三家田村,寬敞的省二級公路換成較為狹窄的鄉道,道路不平,車子顛簸得很。10.71公里通組公路的硬化是扶貧隊首要解決的問題。吳隊長說,“雖然說當下的扶貧不再局限于修路,但基礎設施的改善仍然是封閉村莊通往外部、打開新世界的基礎。”
車子在整治好的河壩旁停下,花費10萬元修建的“小河橋”方便了出行。經過河道整治的河水緩緩流淌,一名婦人背著竹簍拍打著衣服,兩個小孩在旁邊玩耍。“水變清了,洗衣服方便多了。”婦人的喜悅溢于言表。
三家田村的變化不只是水清了,村民家里也要通自來水了,孩子快能在幼兒園接受正規的學前教育了。這都是以前難以想象的新氣象。
?
?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新疆篇】乘“一帶一路”東風 新疆發展再提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