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曝出廣西永福縣一鄉鎮中心小學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劃分班級,將成績最差的學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備代課老師”,有家長將其稱為“學渣班”。目前在當地教育部門的介入下,學校已進行整改。(《北京晨報》3月22日)
筆者認為基礎教育不應存在“學渣班”和“學霸班”之分。成績差的學生教室靠近廁所,桌椅也是其他教室淘汰不要的,教課老師清一色是代課老師,還給這個班美其名曰“學渣班”,這是對教育公平化的一種嘲諷。
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倡導的是教育公平化,推行“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在這個對青少年重要的階段,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讓他們心理上產生那種高低貴賤之分。青少年正是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不能讓此成為學生的陰影,影響到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和基石,推進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僅是學校、區域之間,就是在學校里面,也不能形成對部分學生的歧視與區別對待,學生都有依法享受教育公平的權利。在基礎教育階段,難免會出現學習沒能趕上進度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學校不能給他們身上貼上“差生”的標簽,這樣做不僅嚴重傷害了學生們的自尊心,而且很容易讓這些學生滋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更嚴重的可能會走上歧途。
因此,面對學習稍不好的學生,學校方面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讓這些學生學習成績有一個大的提高,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很高興地去學習更多新的知識,那么此類“學渣班”也會不復存在。同時教育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制造教育不公的事件,盡最大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