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一大學生通過多個校園網貸平臺借款,負債幾十萬元,因無力償還最終選擇跳樓自殺,這件事一經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本該享受大學美好時光的大學生走向極端,這值得我們深思。
據筆者了解學生網貸途徑大致有三類:一是單純的P2P貸款平臺,比如“名校貸”、“我來貸”等;二是學生分期購物網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業務。由此可見,延伸到大學校園的各種“網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穩定的收入,大部分學生的生活支出靠父母,信用情況基本上可以歸零。而大學生如此盲目地選擇借貸,是具有相當大的風險,有些借貸平臺在某個時限是免息,但一旦超出時限,所要收取的利息也是相當大的,沒有及時還錢的話,這對生活會造成不小的困擾,最后失控無法解決問題“拆東墻補西墻”,結局更是很難想象。
網貸平臺大多給自己貼上互聯網金融的標簽,其實他們并不是互聯網金融,而是把民間借貸或者民間高利貸搬到網絡上而已。這就決定了網貸平臺發放的貸款特征是貸款利率畸高,近乎高利貸。同時,近幾年不斷發展壯大的校園貸款平臺,助推和鼓動著學生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費,其風險已經暴露出來。因此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出臺底線監管思維的網貸平臺監管辦法,特別是要與有關部門聯合斬斷伸向大學生的高利貸黑手,筑牢抗擊高利貸的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