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近年來,市面和網絡上出現了一批170、171號段的手機號碼,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號碼不用出示身份證進行實名登記就可以買到,讓電信詐騙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2015年以來,運營商加大了電信實名制落實力度,大大減少了非實名制的用戶數量,壓縮了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間。遺憾的是,這些無需實名登記即可買到的170、171特殊號段,加劇了打擊電信詐騙、挽回受害者損失的難度。
這警示有關部門,打擊電信詐騙,必須全面落實實名制,尤其須提高運營商監管不力的懲罰成本。
據報道,2013年底,工信部審批通過了虛擬運營商170專屬號段,并逐步投入市場使用。但由于和傳統的基礎運營商之間是租用關系,虛擬運營商對170、171號段的監管極其薄弱。因此,此號段逐漸淪為電信詐騙分子的首選。據介紹,來自170號段的惡意詐騙短信占近44%,詐騙電話占近三分之一。
可以說,在遏制電信詐騙方面,也存在木桶效應現象。即手機實名制落實不到位的號段,必將成為電信詐騙的首選,并決定著打擊電信詐騙工作的成效。當實名制在170等虛擬號段淪為一紙空文時,宏觀來說,其他號段的實名制做得再好,打擊詐騙所取得的成績很可能功虧一簣。
對此,監管不力的運營商顯然應承擔責任。關于手機用戶實名登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以及《電信條例》、《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中均有明確規定。上述規定顯然要求全部運營商予以執行,沒有免除虛擬運營商的責任。
但虛擬運營商之所以成為淪陷之地,說明該規定尚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其僅要求運營商應落實實名登記,卻未明確對違規者的懲戒措施;違法后果不明,甚至是沒有違法后果。正是這一漏洞,讓部分號段成了木桶效應中最短的那塊木板,導致猖獗的電信詐騙難以遏制。
按現有技術手段和管理水平,全面落實電信用戶實名登記并不難。無論是營業廳直接銷售,還是通過代理商銷售,抑或是通過虛擬運營商銷售,都可以對購買者進行實名登記。尷尬之處在于部分運營商只有營收的動力,沒有落實實名制的壓力。
因此,相關部門必須積極作為,完善監管措施,大幅提高運營商違規成本和懲罰力度。不僅應該對不嚴格落實者給予高額罰款,還應要求其承擔對受害者的賠償責任。明知購買者未提供身份信息仍向其銷售手機號,顯然應意識到由此帶來的不可控后果。
?
?
相關鏈接:
核載30人實載48人 海口一客車超員60%司機被罰款扣12分北京下周起十條街禁行電動二輪車 違者罰款20元核載30人實載48人 海口一客車超員60%司機被罰款扣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