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5日報道英媒稱,互聯網正在被國有化。最近,法國一家監管機構強調,基于公民擁有被遺忘的權利,法國公民有權將信息從網絡空間移除。這是互聯網朝著“互聯網主權”方向發展總體趨勢的又一例證。
英國《衛報》網站4月3日刊登《開放的、世界性的互聯網終結了,但它真的存在過嗎?》一文,作者系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研究員、《分裂網:地緣政治和商業如何正在使互聯網支離破碎》一書作者斯科特·L·馬爾科姆森。
文章稱,在某些情況下,互聯網主權意味著國家保護其公民的隱私不受國際企業的監視或其他國家的滲透,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互聯網主權也意味著確保國家能在任何時間、以任何其所希望的方式侵犯公民隱私。如何選擇取決于國家,擁有決定權的是國家,這不可避免。計算機技術以及很久以后才出現的互聯網都根源于國家項目,并由國家需求塑造。此外,由于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廣告收入和其他零售形式,在其巨大的規模背后,商業互聯網也一直貫穿著“本土化”的邏輯。
事實上,無論人們的意愿如何,這種全球化的網絡烏托邦似乎都依賴一種難以永遠維系的美國主導地位。當其他國家開始伸張各自的權利,這個曾經引發無數想象的、開放的虛擬空間還會剩下什么?
文章稱,互聯網對國家經濟繁榮至關重要的意義使現實中的國家徹底回歸網絡空間。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和俄羅斯就開始思考,為什么這樣完美的發明應該由美國政府和企業來控制。當時,互聯網用戶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足1%。現在,這個比例已近40%,而且還將繼續增長。據統計,互聯網占全球最大的20個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5%。
目前,主要互聯網平臺的商業刺激因素仍在威脅數字世界主權。正如曾在微軟和谷歌工作的查爾斯·桑赫斯特在新書《未來的工業》中所解釋的,“在優步出現之前,意大利的米蘭和法國的里昂都有兩三家微型出租車公司相互競爭。每個歐洲城市都是這樣的。現在,它們都不復存在。意大利GDP的一部分轉移到了硅谷。由于這些互聯網平臺的出現,硅谷越來越像古羅馬,它接受各個城邦的進貢……所以,全球各地的不平等現象也將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文章稱,斯諾登所曝光的五角大樓的過度干預只是加劇了桑赫斯特觀點中所暗含的政治危險。在這個各種民族主義在曾經繁榮的全球化面前日漸興起的時代,這只會加劇數字世界的民族主義。而科技大國具有的優勢仍多于其他國家。正如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去年所說的,面對網絡空間的共同挑戰,中國和東盟越來越成為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形成這種命運的過程中,一些國家將比另一些國家獲得更多的公平。
資料圖片:互聯網
【延伸閱讀】中國闡述中美互聯網合作五大主張 吁尊重網絡主權
中新社華盛頓12月2日電 (記者張蔚然)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當地時間2日在華盛頓提出中美互聯網合作五大主張,指出中美應彼此欣賞而不是互相否定,共享共治而不是獨善其身,溝通互信而不是相互猜疑。他呼吁彼此尊重網絡主權,尊重對互聯網治理模式的選擇,尊重在網絡領域的重大關切。
第七屆中美互聯網論壇當天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魯煒率團與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提出兩國加強互聯網合作五大主張。
魯煒說,中美應彼此欣賞而不是互相否定。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有400萬家網站,6億多網民,世界互聯網企業前10強中國有4家,今年僅電子商務交易額一項預計將達到2萬億美元,而且還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這些成就充分說明中國的互聯網是開放的,說明中國的管理是有序的。中美需要欣賞對方的優點,借鑒彼此的經驗,而不是去否定對方、改變對方。
他表示,中美應互相尊重而不是對立指責。在網絡空間,應當彼此尊重網絡主權,尊重對互聯網治理模式的選擇,尊重在網絡領域的重大關切,尊重在網絡文化上的差異,深入溝通,增進理解,擴大共識。
魯煒提到,美國企業在華發展案例表明,選擇了尊重,就能把握機遇,深深融入中國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洪流,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選擇了對立,就會偏離軌道,把自己孤立起來,最終被市場所拋棄。
他指出,中美應共享共治而不是獨善其身。網絡空間也許不會因為大國之間的和睦而和睦,但一定會因為大國之間的不信任,而亂象叢生、混亂不堪。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決不能為了自身發展而遏制別國發展,決不能為了自身安全而侵犯別國安全。而且,離開了國際網絡空間的安全和發展,任何國家的絕對安全、一枝獨秀也都是不存在的。
他說,中美應溝通互信而不是相互猜疑。中國政府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網絡攻擊。在網絡安全問題上,中美應更多地溝通,更多地互信,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網絡攻擊、侵犯隱私等行為,共同保護知識產權,嚴厲打擊網絡恐怖主義,讓互聯網成為阿里巴巴的寶庫,而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他表示,中美應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中美互聯網在市場規模、運營機制、技術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正是因為我們有廣泛的差異性,才擁有更強的互補性。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對話與合作”,中美代表團成員將就大數據和云服務,互聯網接入,互聯網治理,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利益等議題展開討論。(完)
【延伸閱讀】德媒:美國拒絕歐盟享有互聯網“主權”
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道據德國《經濟周刊》網站4月27日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最新發表的2014年年度報告首次把歐盟歸入和土耳其網絡審查者相同的等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不同尋常地嚴厲批評了德國電信公司的下列激進提議:為了更好地防范來自國外的間諜攻擊,未來不能讓所有電子郵件和數據包都經由跨大西洋線路和美國及英國的大型互聯網節點進行傳輸。相反,它們應該在德國內部(國家路由)或者在不包括英國的歐盟國家內部(申根路由)進行傳輸。自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斯諾登爆料后,美國和英國的互聯網節點就被懷疑遭到當地情報機構的監視。
歐洲和美國正面臨爭奪互聯網霸主地位的沖突。華盛頓希望繼續決定互聯網游擊規則,并且就像它為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定提出的建議表明的那樣,它把互聯網看作盡可能不對數據進行跨境傳輸限制的電子商務平臺。谷歌、蘋果和微軟等主要落戶于美國并因收集數據而出名的網絡巨頭將因此維護它們的主導地位。
但歐洲卻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值得信賴的IT基地,并建立一個堡壘防范外國的秘密間諜項目。借助德國制造的沒有后門程序的特別安全的IT產品,歐洲將奪回一些IT主權并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德國電信公司提出的反竊聽行動國家路由計劃引發了爭論。該計劃的想法是:法律規定的區域互聯網將為德國和歐洲內部的電子郵件以及其他數據傳輸提供更多保護。
德國總理默克爾支持該計劃。她對德國電信公司董事會成員托馬斯·克雷默說:“從波恩到柏林的電子郵件為什么要經過倫敦或紐約?”
美國堅決反對該建議,稱這是保護歐洲IT行業的“貿易保護主義”。
批評來自美國,這讓德國電信公司感到“惱火”。因為美國當局規定,所有移動電話和固定電話網絡運營商都必須把美國客戶之間的所有數據傳輸信息保留在美國。當涉及自己的利益時,美國人顯然采取雙重標準。
?
相關鏈接:
網絡主權原則是全球網絡治理的必然選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