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基地獲悉,作為北京市推廣生態殯葬的示范基地,該墓區將在現有的6.5畝骨灰林區域外,再規劃12畝地用于樹葬、草坪葬等生態殯葬。同時,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也介紹,未來5年,北京市每年生態安葬率都將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0年實現50%的生態安葬比例。(2016年04月04日來源:新京報)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涵蓋著對逝者的態度:“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對于其重要性,《論語·學而》中就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但不可回避的難題也擺在了中國這個人口大國面前,一語成讖的“死無葬身之地”成了亟待破解的難題。
在供需的嚴重失衡面前,“天價墓穴”就成為城市里一道難以逾越的坎。來自《北京晚報》的消息,在上海,高檔墓地均價已經逼近29萬元,九省市可比墓地均價也超過9萬元。根據相關條例和各地方規定,推算每平方米墓穴價格遠超上海內環房價,是上海2015年全市新建住宅成交單價的4倍多,每平方米高檔墓穴單價遠超上海頂級豪宅,是內環房價的3倍多。
在城市里這個難題難以破解,就是在廣大農村也不容回避。來自記者的調查發現,遼寧一些農村地區占用耕地建墳現象有所抬頭,有村民甚至需要“繞墳播種”。小的占地幾平方米,大的占地十幾平方米,甚至還有用紅磚圍成占地幾十平方米的“院套墳”……在成片的耕地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墳堆。雖然各級民政部門多措并舉治理“墳占地”,卻屢禁不止。占用耕地建墳,已經觸及耕地保護紅線,可以說已經危及國本。
對于這個難題,咱老祖宗也曾面對,他們是如何應對的呢?在《韓非子·內儲說上》就記載了一個應對的“方案”。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崇尚豪華的葬禮,結果產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壽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齊桓公很是憂慮,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管仲,說:“布匹都用光了我們就沒有衣服穿,木材都耗盡了就沒有用來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華葬禮的風氣不能停息,怎樣禁止呢?”管仲回答說:“凡是人的行為,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于是齊桓公下命令說:“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奢華,就屠戮那個死者,并且把那些發喪的人治罪。”羞辱尸體,沒有了名聲可圖;處罰那些主持喪事的人,沒有了利益可圖,人們為什么還要做那種事呢?沒過多久,葬禮豪華的風氣的停息了。
時光流轉,兩千多年過去了,憂心依然忡忡,但“粗暴”的方法已不能借鑒。解決這個難題沒有參考答案,只能咱中國人集自己的智慧去破解,移風易俗生態葬禮正當時,“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個浪漫的辦法會成為“慎終追遠”的新形態。認準了目標就要堅定的走下去,走的人多了,就會成為一條路!
?
相關鏈接:
海南惠民殯葬制度全面建立,文明生態殯葬理念漸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