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9歲的湖北京山縣創業青年樊俊,淡然退出了市級“杰出青年”評選。
作為大學畢業生,6年前,樊俊回鄉創辦合作社,帶領鄉親養大鯢(俗稱“娃娃魚”),先后獲評縣級“水產狀元”“創業能手”和市“大鯢養殖模范”等,一直是當地明星人物。
近日的這場評選,市里有關單位照例通知他報送材料。不過,樊俊選擇了退出,覺得“自己資質不夠。”
創業以來,樊俊經歷了娃娃魚養殖從波峰到波谷的轉變。“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但我會挺住。”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采訪時,樊俊這樣說。
回鄉學養娃娃魚,首批獲利500萬元
2008年,樊俊從武漢工程大學畢業,在福建一家水產公司工作。了解到娃娃魚營養價值高、市場行情好,2010年,他回到位于京山縣永隆鎮的家鄉,籌資300多萬元,建起雙層恒溫養殖場房,專門養娃娃魚。
當時行情好到什么程度?“魚苗每尾均價230元買進,養幾個月后,可以賣到950元至1100元。養3年的成品娃娃魚則每斤1200元以上。”第一批,樊俊就買回了5000尾魚苗和部分種魚。
娃娃魚對生長環境要求高,樊俊從沒養過。由于對病害防治技術不夠了解,一次,樊俊養的娃娃魚死了一大批。擔心病害傳染,樊俊和媽媽在家門口挖出一米多深的填埋池埋魚,“一邊埋,一邊把淚水往肚里吞。”
困難沒有攔住樊俊。從此,樊俊開著車到處考察娃娃魚養殖場,“哪兒山多我往哪兒跑,哪兒山大我往哪兒鉆。”省內的神農架、恩施,省外的浙江、陜西、貴州、四川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輛車兩年下來跑了30多萬公里。他還數次到中國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南水產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請教專家,拜師學藝,對娃娃魚的生活習性、全程管理有了深入了解。
因為要做娃娃魚繁殖,每年7月15日到10月1日,是樊俊最忙的時候。人工催產,觀察受精卵變化,拍照、記錄……樊俊每天24小時待在養殖場。平時,樊俊既是技術員,又是小工。清晨從魚塘網餌料,切碎,消毒;再套上雨衣、膠鞋、頭燈,給養殖池換水;再逐一喂食,夜間還要察看娃娃魚吃食情況,一天下來,常常是腰酸背痛。
不到兩年,樊俊養殖的娃娃魚由最初的5000尾繁衍到1.6萬尾,第一批魚獲利500萬元。
致富不忘鄉鄰。2012年,樊俊和村干部動員村民發展養殖業,組織周邊農民建起京山龍興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永隆鎮樊家巷村和雁門口鎮劉集村建立娃娃魚養殖繁育基地;投資480萬元,建繁育池6000平方米,幼苗培育池1200平方米,商品娃娃魚養殖池3800平方米,帶動附近合作社成員,養殖數量增加到了2.8萬尾。
合作社還整合資源,對娃娃魚進行專業化、公司化、產業化保護、馴養及繁殖,為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技術指導。
行情突變資產縮水一半,“不甘心就此放棄”
2013年底,樊俊的合作社每年已能向市場供應商品娃娃魚1.5萬條,魚苗6萬尾,后備種魚1100尾。社員也從最初的6戶增加到51戶。這一年,他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科技示范戶”稱號,養殖基地獲評省級娃娃魚良種場。
然而,就在樊俊躊躇滿志時,市場風云突變。2014年起,娃娃魚行情開始大幅下滑。
“價格最高時達1100元∕尾的魚苗,現在30元∕尾;原來每斤1200元的成品魚,現在不到200元。”樊俊的合作社資產,從5000多萬元縮水為2000萬元。
規模擴大數倍,在市價高時買進魚苗,賣時行情卻暴跌,效益下降了50%,不光樊俊備感壓力,當初跟著一起干的養殖戶,有的也坐不住了。
“有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幾戶養殖戶找到家門口,想要把魚賣給我然后‘洗手不干’。”那段日子,樊俊記憶猶新,“都是鄉里鄉親的,我也不愿看到這樣的局面。”
樊俊坦陳,最困難的時候,不是沒想過放棄。當時,重慶一家大型娃娃魚養殖公司想要將其整個養殖場收購,同時請他到該公司擔任技術指導,年薪60萬元,提供1套住房。思來想去,樊俊還是覺得,“不甘心就這么收場”。
樊俊白天做養殖戶的思想工作,晚上急得睡不著覺,思考出路。最終,他決定請父親出門拓寬銷售渠道。自己則重點著手兩件事:籌資120萬元養龜,形成魚-娃娃魚-種龜的特種養殖產業鏈,帶領社員發展多樣化養殖;同時思考對娃娃魚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漸漸的,銷路有了起色。比起坐在家里等魚販來收,合作社的娃娃魚通過自己的渠道賣出,均價比賣給魚販要高出10%。最近,樊俊也開發出娃娃魚深加工新方向:生產娃娃魚營養湯,專供孕婦、住院病人等。
最終,沒有一戶養殖戶退出。
養殖戶嚴玲莉加入合作社5年,對娃娃魚的病害防治、養殖技術已基本掌握。近年行情下跌,她和丈夫也一度想過放棄。“但最終,看到樊俊一直為大家四處奔波,現在漸漸有了新出路,我們還想再跟著一起干下去。”
盡管遭遇娃娃魚行情突變,這些年,樊俊也在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先后出資20多萬元,為村里修建水泥路1.1公里,修建水利設施10多處。
反思農村創業:切忌盲目跟風
從波峰到波谷再一點一點“翻身”,一路走來,樊俊用“對市場走勢預料不足”來概括。
“什么賺錢養(種)什么,人們普遍喜歡跟風。”樊俊回憶,2006年,娃娃魚魚苗每尾價格還只有七八十元,在2009年、2010年時,已漲到每尾200多元。樊俊在各地考察時發現,不僅湖北,貴州、湖南、四川、浙江等好幾個省份,養娃娃魚的一下子多了起來,有的地方政府部門還給養殖農戶發放補貼。
“短短幾年,娃娃魚數量激增。殊不知,這一定程度上為后來的行情暴跌埋下隱患。”樊俊說。
他回憶,當時,魚苗的價格也一路飆升。于是,許多養殖戶選擇花三年時間將魚苗養大,養成商品魚,然后囤著再花四五年時間養成種魚,就可以做繁殖了。“但娃娃魚繁殖受技術、資金、環境等好幾個方面的因素制約,不是每個養殖戶都能達成一定的繁殖成功率。”加之需要資金周轉,這期間,不斷有養殖戶開始拋售娃娃魚,市場一下子供過于求,價格也隨之一路走低。
樊俊與其他種養殖戶交流發現,在農村,這種“一窩蜂”跟風現象,并不鮮見。
樊俊舉了個例子。組里有10戶農民一起種地,最開始,兩戶種了地瓜,8戶種了白菜。那年市場上地瓜較少,種地瓜的賣出了好價錢。第二年,另外8戶都種地瓜了,結果地瓜的市場行情換了風向,都沒掙到錢。
“對市場走勢把握不準確,最終吃虧的是自己。”聯想到此前部分山區地方政府大力幫扶農戶擴張娃娃魚養殖規模的案例,結合當下面臨的新一輪農村創業熱潮,樊俊提出,不管是農戶還是政府部門,都應更加審慎。
“以前,有的地方鼓勵農戶搞蔬菜大棚,把握不好行情的話,但凡遇到供過于求,很容易辛苦一年卻賣不出好價錢,農戶的積極性被挫傷。”在樊俊看來,地方政府鼓勵幫扶農民搞養殖業,“本意是好的,但需要對市場走勢有前瞻性,幫農戶們提高抗風險能力,把好事做好”。
樊俊介紹,目前,娃娃魚市場行情仍未回升,許多小型養殖戶都受到了沖擊。不過,在他看來,這也意味著以往的高端食品將越來越普遍地被端上尋常百姓餐桌,“這是大浪淘沙,也是新的機遇。”
對于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樊俊說,從沒后悔過。
上大學期間與剛畢業的兩年,與許多年輕人一樣,樊俊也喜歡四處旅游。創業以來,他只出去旅游過一次。“以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現在考慮的是怎么帶領大家一起踏踏實實地做事業。而挫折,是最好的歷練。”
?
?
?
?
相關鏈接:
知識產權大保護 創業創新強引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