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陜西咸陽的武先生通過郵政速遞物流給江蘇南京的朋友陳先生郵去了一部用過的iPhone6。4月8日陳先生取貨時卻發現原本裝著一部iPhone6手機的盒子里只剩一張泡沫紙。對此,郵政速遞咸陽分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說:“武先生當時保了1500元,如果物品丟失找不回,按照規定,只能賠償1500元”。 (4月11日《華商報》)
“快件寄丟了,快遞企業只賠保費;沒保價的,只賠三倍運費”,由于這方面的案例著實不少,因此這個行業規則的普及程度相當之高。郵政部門、快遞企業拒絕照價賠償的擋箭牌,便是《郵政法》第四十七條,說起來似乎也是依法有據。但我們總覺得哪兒不對勁。就拿新聞中的案例來說,手機寄丟了,是消費者的錯嗎?顯然不是。
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寄和收的過程中都沒有過失,寄丟手機完完全全是快遞企業的責任,但新聞中的郵政企業卻只肯承擔部分賠償責任,這里面顯然存在權責不對等。如果從《合同法》的角度來看,快遞服務中,快遞企業與消費者是運輸合同的關系,快遞企業將物品安全及時送達是合同義務;如果因為快遞企業的原因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那么就屬快遞企業違約。違約卻不承擔完全的違約責任,這合理嗎?
因此,一方面,對于《郵政法》中一些已經不適應快遞業發展與消費者維權的條款,我們應當進行修訂與完善。另一方面,武先生一方還是可以通過消協維權的渠道,與當地郵政企業協商賠償事宜。此前快件寄丟未保價、消協或工商部門出面調解獲全賠的先例是有的,尤其是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出臺了有關“霸王條款”的規定后,“快遞寄丟不全賠”是否屬于“霸王條款”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此背景下,調解是有可能成功的。
如果說,當地郵政咬定《郵政法》,不僅是讓客戶承擔了一定的損失,而且對于企業自身也絕非好事,快件寄丟、企業賠償很少這種事情,很可能給企業管理帶來隱患。只有郵政企業承擔起應有責任,付出足夠的過失成本,才能倒逼企業加強管理,這對于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才是最有利的選擇。希望郵政企業能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待問題,改進管理、提升服務,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亡羊補牢,也能贏得信任與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