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在北京發布。 張尼 攝
1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發布《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對中國法院的信息化進展、成效及應用進行了第三方評估。評估報告顯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創新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進一步節約了司法成本,實現了法院與公眾的“微”距離。
開啟“互聯網+打擊老賴”新型執行模式
評估結果顯示,以互聯互通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在服務民眾、提升審判質效、強化司法執行、推動司法公開、助力司法改革、推進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下,各地法院涌現出各具特色的法院信息化服務樣本,為審判執行服務,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如深圳中院首創的鷹眼查控網,迅速開啟了法院“互聯網+打擊老賴”的新型執行模式,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評估報告認為,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全國法院開辟了司法為民的新領域和新窗口,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
“流動法庭車”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
評估報告顯示,法院通過信息化建設,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隨著法院信息化水平的逐漸提升,各級人民法院踐行司法為民,采取打造流動法庭車方式等,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流動法庭車是法院專門為法庭定制的巡回審判用車,其本質上是一個具有移動性、配有高科技裝備的數字法庭,目的是方便邊遠地區公眾訴訟、就地開庭審理、調解鄰里糾紛、接受法律咨詢、開展法制宣傳。流動法庭車極大地拓展了法庭工作空間,延伸了司法治理的杠桿。
4月12日上午,《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在北京發布。 張尼 攝
開辟溝通新渠道 實現法院與公眾“微”距離
評估報告認為,法院信息化建設縮短了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新媒體是近年來法院創新公眾溝通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各地法院利用手機APP、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即時互動、實時參與的優勢,使當事人和法院之間實現即時互動,按需獲取信息,隨時參與溝通。
報告稱,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創新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進一步節約了司法成本,人民群眾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實現法院與公眾“微”距離。
呼吁加強法院信息化人才隊伍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評估報告將信息化隊伍建設給予大篇幅介紹。評估報告指出,從全國范圍來看,各級人民法院雖然建成了一支信息化隊伍,但人才隊伍建設仍然存在短板,不能滿足信息時代審判業務發展需要。一些法院信息化建設人才匱乏,不能適應法院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為此,評估報告建議法院要培養一支專業技術和司法業務都精通的隊伍,使技術和業務最大限度地實現融合。
對于法院信息化的人才隊伍培養,報告建議,要注重從具備一定法律知識、了解審判執行業務又精通信息技術的人員中選擇優秀人才,充實到信息化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中;又要打通人才交流渠道,鼓勵在各類科研院所、知名企業中任職的優秀人才到法院從事信息化工作,還要加強信息化管理,加大技術人才與法院審判執行業務部門的聯系,使其了解審判執行業務,熟知法院業務部門的實際需求。(完)
?
?
相關鏈接:
銀行卡被盜刷 法院判儲戶未妥善保管需擔責三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