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在北京發布。 張尼 攝
12日,在北京發布的一則報告指出,目前,全國有超過99%的法院建成案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網上辦案。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打造出的全球最大裁判文書數據庫,已公開裁判文書1500萬余篇。
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在北京發布了“國家智庫報告”《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據悉,這是全國首部關于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評估報告。
評估報告指出,信息化技術使審判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革,大大提高了審判能力與效率。目前,全國超過99%的法院建成案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網上辦案。科技法庭建設、遠程視頻建設、電子法院建設也成效顯著。
此外,近年來各地法院大力加強科技法庭建設,實行庭審活動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并以數據形式集中存儲、定期備份、長期或按要求時限保存。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法院建成科技法庭近1.8萬個。
各級人民法院使用科技法庭,通過多媒體證據展示、質證留痕、庭審筆錄等技術手段,強化庭審舉證、質證、認證等過程,實現訴訟證據舉證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是非曲直辨明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清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確保庭審不走過場。實時記錄的庭審音視頻還為案件合議、審委會討論、上訴審再現庭審實況,為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觀摩關注案件提供支持和保障。
報告稱,目前,遠程庭審、遠程提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不斷深化創新。截至2015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建成10套,地方法院建成2154套遠程提訊系統,實現最高人民法院與各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絕大部分基層人民法院以及部分看守所的遠程提訊。遠程庭審是司法便民的重要創新舉措,避免了當事人的奔波之苦,減輕當事人訟累,同時縮短審判周期,提高審判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在裁判文書數據庫建設方面,報告指出,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開通“中國裁判文書網”,集中統一發布全國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該裁判文書數據庫成為司法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報告發布方介紹,2015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對“中國裁判文書網”進行了優化改版,增設了一鍵智能查詢、關聯文書查詢、個性化服務等功能,開設了少數民族語言文書公開板塊。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陸續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向社會公布。
截至2016年2月29日,各級人民法院已經公布生效裁判文書1570.7萬余篇,每天新增4萬余篇,其中包含維吾爾語、蒙古語、藏語、朝鮮語、哈薩克語5種民族語言的裁判文書,總訪問量達4.78億人次,日均訪問量達58萬人次。裁判文書上網實現了“全國所有法院、所有案件類型全覆蓋”,“中國裁判文書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網。(完)
?
?
相關鏈接:
第三方評估中國法院信息化:法院與公眾實現微距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