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毒地”風波仍在延續。此前有媒體報道,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自搬入新址后,數百名學生身體出現異常,極個別學生甚至罹患淋巴癌。常州市有關部門回應稱,該校空氣質量達標,附近原化工企業沒有發現大規模填埋危廢。常州外國語學校國際部隨后向家長和師生發布了一封公開信,直指媒體的報道存在一些“硬傷”。該校校長曹慧在回復家長的質疑時說:“媒體并非真理,我們無愧于心”。(4月20日《京華時報》)
從常識的角度而言,媒體當然并不一直都代表真理。因為媒體報道手段的有限性,因為報道者個人視野的局限性,媒體報道偶爾難免出現瑕疵與漏洞。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媒體的監督本身并無價值,也不代表著新聞報道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可以被忽略。
在一起沸沸揚揚的公共事件中,什么才是真正客觀與理性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問心無愧”?最好的方法,從來不是反駁與否定,而是展示出更多的真相與事實。惟有真相與事實,才能說明圍觀者和沸反盈天的輿論,也惟有真相與事實,才能助推事件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是已被無數次事例所證明的常識:在一個網絡社會里,在一個人人可成為監督者的語境下,其實沒有什么是可以被隱瞞的,也沒有什么是可以自說自話的。
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任何與他們有關的公共事件,都需要鄭重以對。常州外國語學校發出的公開信,則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公共事件中熟悉的簡單否定式應對,這是一個不能不指出的誤區。或許,當初的學校選址不是由學校方面所作出,但無論如何,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問心無愧都要用更多真相來證明。簡單的否定,只會制造更大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