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北京東城某小區,李師傅駕駛的京B牌照出租車在倒車時,與一輛快遞三輪車發生剮蹭。下車后的李師傅對快遞哥又打又罵,咆哮當場。現場視頻傳上網后,引起軒然大波。事后,李師傅委托家屬向公眾和受傷的快遞哥致歉。快遞哥所在公司表示,不接受調解訴求,不放棄追回尊嚴。(詳見南方都市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的人際交往越來越依靠虛擬的社交網絡。怎么與陌生人相處?怎么完成虛擬世界到現實世界的轉變?成為現代人面臨的課題。李師傅采用簡單粗暴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折射出公民法律意識不夠,沒有正確認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法律的漠視,使得我們很容易侵犯別人的利益,做出有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快節奏的生活、沉重的工作壓力,讓一件小事都可能成為“戰爭”,不懂禮讓,凡事也要爭先爭快,成為引爆事件的導火索。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很多人一到公路上,就患上了 “路怒癥”。中科院曾經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隨機選取的900名司機作了關于“路怒癥”的調查,其結果顯示35%的司機稱自己屬于“路怒族。這種情況帶來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根據一個現場查勘定數據的不完全統計,每年約20%的車禍事故與車主“路怒癥”作怪有關,與其他車輛相互斗氣所致。由此可見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是急需面對的新課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問題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挫折,如果將這些挫折當做是砥礪自己的磨石,那么我們將會變得更加優秀。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因為負面的情緒積攢太多而沒有找到發泄出口才最終釀成的,情緒管理也將會成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新課題。我們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按照我們的意愿行事,既然很難去改變別人,改變環境,不如去調整自己,適應環境。
正如著名的詩人拜倫所言,“愛我的,我報以嘆息,恨我的,我付之一笑。任天下降下什么運氣,這顆心全已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