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國的一個澳洲外教男子刷爆了中國的朋友圈,因為他在網上發了一個狂贊中國的視頻,小哥那魔性的表情,奇葩的中英文結合,引萬千網友點贊。但看完后也不得不令人深思,是不是“習慣”讓我們真的忽略了身邊很多的美好。(見中國青年報。)
我們常常指責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低,說明我們主人翁意識在不斷提高,時刻保持一種理智和清醒的態度去監督我們的政府和部門。從法理的角度看,政府高效辦事為民服務屬于題中之義,而無作為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昌盛,“愛之深責之切”便是公民“挑剔”和“計較”的緣由。
但是,正是公民的“挑剔”與“計較”,推動了政府機構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辦事效率提高,縮短審批流程,最大化地便民利民。正如海口“雙創”工作,在民眾的監督下,有效實現了多個部門的聯動,“讓城市更美,讓市民生活更便利,讓城市更具有活力”的訴求也正一步步得到實現。
“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這種全面美化國外,習慣性地“一邊倒”現象,在筆者看來這是這一種有缺陷的認知方法。首先,在看待問題上,就沒有做到一分為二的態度。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先進做法,我們可以借鑒學習,但惡習一定要摒棄;其次,“國外的教育好,國外的體制好,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崇洋媚外”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很大,小到人際交往,大到國家關系,它會使一個人一個民族變得越來越卑微,沒有底氣,沒有信心。試想,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在與他人交際時如何能夠做到平等對話談笑風生?一個沒有自信心的民族,怎能承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追求,又怎能屹立民族之林,又何談為人類發展創造貢獻呢?
我們要有充分的民族自信心,理性看待,我們也毫不諱言,自己確實有很多地方不如發達國家,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不夠高,貧富差距還很大,但是只要我們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不氣餒,不服輸,有信心,我們就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戰勝這些困難。我們也只有正確看待與他國的差距,才能有的放矢迎頭趕上,有自信心的民族,有自豪感的民族,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贏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