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李瑞寧
網言網語粗俗不堪 攻擊謾罵不絕于耳
掃除“語言垃圾”得有鐵掃帚(關注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
本報記者 張 音 于 洋 吳 姍
對話嘉賓:
彭興頎: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副司長
陳曉冉: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
周曉鵬:新浪網總編輯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君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如今,網絡上的一些“常用詞”,人們似乎已見慣不怪,比如“尼瑪”“滾粗”等等。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常用詞”,甚至還明目張膽登上了標題:《馬年將到“草泥馬”給您拜年了》《讓明星情侶“撕逼”飛一會》……某種程度上,不斷蔓延的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挑戰著公序良俗的底線,成為網絡的一種不良標簽。
近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2015網絡語象報告》,指出,網絡語言低俗化的現象相當突出,已經由網絡虛擬空間向現實生活滲透,向學校、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范的重點領域延伸。網絡語言低俗化這股風氣,絕非無傷大雅而可聽之任之,應當及時予以糾正規范。
網言網語為何“低俗不休”?網絡語言低俗化有無界定標準?如何規范網絡語言?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邀請專家學者、業內人士、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
四種途徑生產“語言垃圾”
記者:網絡語言低俗化的成因是什么?為什么會有蔓延之勢?
陳曉冉:網絡低俗語言產生有四種途徑。一是生活中的臟話經由網絡變形并被廣泛傳播;二是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三是英文發音的中文化、方言發音的文字化使網絡低俗語言不斷翻新;四是網民自我矮化、諷刺挖苦的創造性詞語。
網絡語言低俗化的使用現象主要有三類:一是以情緒發泄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二是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
周曉鵬:網絡的公共化表達特性,使得各種實名或匿名的意見表達獲得了一片天地,同時給網絡暴戾留下了空間。往往現實表達的成本越高,網絡表達的熱度就越高,與之相應,網絡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這種網絡暴戾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語言低俗化。久而久之,語言低俗化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對網絡空間的風氣產生嚴重毀傷。
記者:如何界定網絡低俗語言?是否有相應的規范和標準?
張頤武:我們可以從違背公序良俗、違背大眾普遍感受、違背社會道德標準、違背人類交流規范,以及造謠污蔑觸犯道德底線甚至造成刑事傷害等方面,確定標準,進行判定。這里面既有客觀的尺度,也有主觀的感受。
王君超:目前,我國還缺乏界定網絡低俗語言的原則標準和具體規范,有關工作相對滯后。2014年出臺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做好語言文字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見》規定:“加強網絡傳媒用語用字監管,做好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管理?!钡P于“低俗”的具體厘定標準仍莫衷一是,甚至在是否需要規范網絡用語的認識上也是言人人殊。
陳曉冉:網絡語言的低俗界定,目前還是一種文化判斷。我們注意到,網絡低俗語言不斷新生,也不斷淡出,有的還伴有語意的變化。這些都是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表露的一些特點,也是制定相應標準和措施時必須考慮的現實狀況。
定期對網絡語言“大掃除”
記者:如何規范網絡語言文字的使用?
王君超:判斷網絡語言是否規范,是否有低俗化表達,有必要明確這樣幾個基本標準:必要性——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并對社會發展起正面作用;明確性——表情達意是否明確無誤,不會誤導與引起歧義;普遍性——是否易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眾接受。
周曉鵬:從國家層面講,要從規范語言文字使用的角度,認真研究網絡語言的生成機制和對現實語言的影響,高度關注網絡語言的發展,定期對網絡語言來一次“大掃除”,把生動形象、詞義明確的網絡詞匯,比如流行甚廣的“給力”“點贊”等收錄到詞典、教科書中。對那些低俗粗鄙的網絡語言,不得列入漢語詞匯表,不準在公文、教科書、報刊、廣播電視、主流網站等語言載體中使用。
彭興頎: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盡快聯合啟動確立標準規范的工作,形成合力、確保實效。要加快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對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公共服務行業等四大重點領域尤其是網絡媒體正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出明確要求、推出可行機制。
記者:規范網絡語言,要注意哪些問題?
王君超:網絡語言的規范與管理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難度在于,一方面網絡語言屬于媒體語言的一部分,需要遵守漢語言的相關規范;另一方面網絡語言有其特殊性,特別是“自媒體”語言的傳播范圍與傳統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管理規范方面,對網絡語言與傳統媒體用語也要區別對待,既需要符合總體語言規范的框架,又要對網絡語言有一定的寬容度。當然,如果確認一些網絡用語是低俗的“語言垃圾”,應當禁止大眾傳播媒體使用。
設立禁用詞“黑名單”
記者:規范網絡語言,如何提升針對性、有效性?
陳曉冉:標準的制定和執行都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從強化規范、加強監管、行業自律、社會輿論引導等多方面齊抓共管。在機制上,相關行業平臺應加強自律、嚴格把關,比如可以設置禁用詞匯列表,建立“黑名單”,避免網絡低俗詞語再傳播。
周曉鵬:應當實時跟蹤研究網絡語言,特別注意引導規范學生對網絡語言的使用。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非常大,學生的判別力、自制力又相對較弱。如果不加約束,盲目學習運用網絡語言,勢必影響學生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對中小學教育教學中使用網絡語言,要加大規范力度,做出明確規定。
彭興頎:未來五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部門還將建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新媒體、公共服務領域和公共場所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監測體系,發布包括互聯網語言使用報告在內的系列監測報告,進行監測研究和規范引導。引導廣大網民創造、使用和傳播生動有趣、充滿正能量的網絡語言,摒棄庸俗、媚俗、粗俗的網絡語言,共同建設和維護健康和諧綠色的網絡語言生態。
?
?
相關鏈接:
網絡語言別拿低俗“任性”?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