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住建部和國土部確定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14個城市開展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首批試點工作。國家發改委近日表示,上述城市的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在城市建設用地減量化、存量用地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建設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根據發改委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從1978年到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至53.7%;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173個增加到20113個,并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舉世矚目的成績背后,我國城鎮化也存在粗放式發展、“攤大餅”等問題。隨著“大圈套小圈”的城市結構逐漸定型,各種城市病開始顯現:“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交通擁堵不斷加劇,大量耕地被侵占、城市功能區劃分紊亂等,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開發邊界”即“城市空間增長邊界”(UGB),是現代城市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意指“被政府所采用并在地圖上標示,以區分城市化地區與周邊生態開敞空間的重要界限”。城市開發邊界首先是一條線,用以框定城市發展的規模大小,它與追求“高、大、全”的城市發展觀念針鋒相對。世界上較早運用UGB進行城市管理的城市是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從1990年至今,通過劃定開發邊界,波特蘭市人口增長將近一半,而城市用地面積僅增長2%。城市開發邊界通過限制城市向外擴張而將更多資源轉入內部發展,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功能分區狀況,有效避免交通、住房等資源的浪費。2015年,上海市首次提出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實現“負增長”,開啟城市“逆生長”階段,這些措施符合開發邊界管理的精神,又切合當地實際情況,有利于城市的轉型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禁忌。”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能讓地方政府將目光聚焦于有限空間,在城市“立體”規范上發揮智慧,減少無謂折騰。當然,根據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城市內部的規劃調整始終必要,劃定開發邊界并不能取代城市內部規劃。同時,開發邊界也不是治療城市病的萬應靈藥。要改變“里面沒建滿、外面一大堆”等“舊”問題,亟須摒棄的是“一任領導、一版規劃”等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潛規則。
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表示,在14個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工作初步取得成效的情況下,爭取全國600多個城市都能將開發邊界劃定下來。那么,這14個試點城市的經驗與教訓將關乎全局的走向。
?
?
相關鏈接:
國土部:新增用地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傾斜國土部調研土地使用權到期問題 專家:續期繳費尚不明確庫存較高城市將減少住房用地供應 國土部從源頭去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