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節,趙碧珍覺得特別漫長,因為手術必用藥魚精蛋白缺貨,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隊等藥。她的病友們等不及,已陸續離開。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今年并非第一次。5年前,也曾經出現過。低價救命藥,越來越高頻率出現缺貨。有醫生分析,這與藥品價格低,企業利潤薄、無生產積極性有關,甚至有醫生猜測,此次可能是藥品生產企業漲價的前兆。(5月3日《華商報》)
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這些年反復上演,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價格太低,企業利潤薄,甚至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藥企生產便虧損,扭曲正常的價值規律,必然導致市場供應的不暢,而最始終受害還是患者,特別是象魚精蛋白這樣手術中無法替代的藥品,影響更甚。
導致價格低的原因,則來自基本藥物制度,指的是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要的主要藥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廉價。制度的本義無可非議,為了保證醫療安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但是一味地強調廉價,更容易失去價格對供需的能動調節作用,反而不利于保護患者利益。
實踐證明,低價藥呈現“逆淘汰”的局面,有數據統計過去十年間,在對我國12個城市42家三甲醫院臨床用藥調查后,短缺的常用藥、治療特殊病的藥品數量高達342種。這些藥品,要么被其它同類療效藥品所替代,但價格更高。因為在“以藥養醫”語境下,高價藥更容易被有處方權的醫生所選擇,出現廉價也無市的尷尬;要么象魚精蛋白一樣,無法替代地在虧損的邊緣徘徊,在失去市場補血中死去。
維系基本藥物較低的價格的確必要,但是廉價不意味著犧牲藥企的利益,乃至把政府應該盡的責任都交給企業。政府既然確立了基本藥物制度,保證列入其中廉價藥物的供應,便是必需要盡到的職責。在管理層面上,始終都要兼顧好患者與藥企的正常利益訴求。
一方面,應從定價機制、招標采購、醫保報銷等管理環節,稅收、企業生產等經營環節,給予基本藥物生產企業必要的優惠和補貼,體現“國家買單”的責任,讓藥品保持廉價的同時,企業能夠獲得合理的利潤。另一方面,建立高效必需的臨床廉價藥品,如魚精蛋白等國家儲備制度,由政府給企業下訂單,采購收儲,按需配送,并建立動態、彈性的價格機制,保護藥企的積極性。此外,從根本上推進醫療體制改革,讓醫療回歸到“以技養醫”的模式上來,并有序開放藥品市場競價供應,切割掉管控環節虛高的利益,釋放廉價藥的生存空間。總之,要讓廉價救命藥的“廉價”包含價格之外更多福利成色和改革紅利,而不是讓僵化的廉價成為救命藥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