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畢業生有765萬人,創歷史新高,加上中職畢業生,僅這兩項新增就業人數達1200多萬。”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社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突出位置。(5月9日《新京報》)
765萬人,半數找到了工作,意味著還有382.5萬沒有找到工作。就業難幾乎是每年的熱門話題。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70萬人,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將再次迎來“史上”最難就業年。就業問題不僅是一道社會難題,也是政府面臨的一道善治考題。政府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宏觀調控,完善人事、戶籍、社會保障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大學生合理轉變就業觀念,促進大學生的就業,這些都亟需提升到重要工作日程。
就業難固然需要政府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學會轉變心態。最難就業年已成事實,眼下關鍵是大學生如何擁有一份“最佳就業心”,克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消極心態,樹立信心,敢下決心,從而使自己在就業中處于優勢地位,努力找到自身優勢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點。
我們看到,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學生似乎有點手足無措。“工作不好找,回家找父母”的“啃老族”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急嫁族”,成為了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種獨特現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困境,如果得不到正確的紓解,必將在就業路上走不少彎道,嚴重的會影響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甚至會埋沒自己的潛能,這無形中給就業帶來更大的困難。
就業難,其實很多時候難在心態。一些學生臨近畢業,才開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看到身邊已經找到工作的同學,他們又亂了陣腳不知如何是好。特別是部分學生在擇業上持有的“一步登天”“功利傾向”“好高騖遠”等心態,如果得不到有效糾正,必會在就業上走彎路、碰釘子。“最佳就業年”亟需一顆平常心,可以從零做起,這往往是畢業生最難做到的。大學生從“學生”向“社會人”過渡,放平心態就業,一切難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在就業問題上,為何有人折戟沉沙、鎩羽而歸,而有人卻獨步一方、風光無限,關鍵在于就業心態是否擺正。以一顆平常心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以積累經驗為主要目的,往往就能給就業帶來意外的收獲。
因此,直面“最難就業年”,具備一份“最佳就業心”顯得格外重要。不能說因為自己在入行門檻低的職業里面就業,從心里先矮別人三分,自卑心理萬萬要不得。謙虛謹慎一點,不是自卑,如果大學生這樣認為自己的職業矮人三分,自己等于未戰先輸了。可見,摒棄“精英心態”,調整好自身的就業心態,清楚認識自己,看清自我實力,多一些腳踏實地,這才是大學生就業的明智務實之選。
前些日子,李克強總理考察人社部時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增進民生福祉是政府各項工作的根本,而增加就業崗位是保障民生的根本。大學生和中專生的就業是“經線”,農民工的就業是“緯線”,只有織牢“經緯線”,整體就業形勢才穩,經濟才穩,社會才會穩。這既是一種重視,更是一種鞭策。
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最難就業年”固然讓人壓力重重,但“最佳就業心”無疑會讓你的就業之路更寬闊。轉變擇業觀念,以健康的心態迎接各種挑戰,一次的落聘只是失去一次就業的機會,并不等于就業無望。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的,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總能在就業之路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