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全國多個城市出現“藥荒”,其中不乏魚精蛋白這樣的救命藥。一些患者因此不能及時手術,病情被耽誤。面對“藥荒”,相關部門應盡快“出手”,拿出系統性方案,疏導藥品供應鏈中的梗阻,絕不能讓管理“撂荒”。
一些救命藥短缺并非偶發事件,魚精蛋白5年前就曾大規模斷貨。目前,在一些縣級醫院,治療農藥中毒的氯解磷定和部分抗癌藥的供應形勢也非常緊張。如果說前些年的“藥荒”與藥品市場定價偏低、藥企生產積極性不高有關,那么為何在去年國家放開藥品價格后,今天依然會出現廉價救命藥品“斷供”局面?人們至今沒有得到合理解釋。
廉價救命藥一般具有藥理作用獨特、可替代性差、利潤低且臨床需求不確定等特點。以往政府職能部門曾靠緊急協調或一紙命令等方式抑制“藥荒”,但實踐證明,這種做法難以根治頑疾。藥企往往在“藥荒”后很快迎來生產過剩,滯銷帶來的虧損令企業不堪重負。久而久之,這種惡性循環最終轉嫁到患者身上,讓很多人深受其苦。
在與人民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藥品等領域,政府部門應以有效的制度設計激發藥企生產積極性。例如,對生產公眾基本用藥的定點藥企采取適度補貼、減免稅收等措施。
想要根治“藥荒”,相關部門還應對申請廉價常用短缺藥生產并符合資質的企業予以支持。盡快完善公眾用藥儲備、預警等一系列安全保障機制,從制度執行層面保障藥品供應,像保障重要民生物資那樣對危重病人和慢性病患者需要的常備救急藥進行科學的供應管理。唯有如此,醫生才能“有方可開”,患者才能“有藥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