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卻有一些消息與這個日子格格不入。幾起傷醫、殺醫事件引發各界關注。這些暴力事件再次向全社會敲響警鐘:保護醫護人員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醫者仁心,醫生護士向來是受人尊敬的職業。然而,近年來這種尊敬產生了一些異化。這其中既有醫生與患者溝通不到位的原因,也與一些患者對醫學專業知識認識不夠有關。但從根本上來說,醫患糾紛以及醫暴、醫鬧等現象,很多都是多年來醫療體制改革推進過程中革除積弊尚不徹底帶來的問題。
傷害醫生護士,換不來哪怕一分的好處,卻會帶來成百上千倍的壞處,不僅讓醫護人員缺乏必要的人身安全感,也為這項職業帶來了本不該有的陰影。甚至有些醫護人員涼了心,不希望子女再從事醫護工作。
作為人類社會的健康守護神,如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終損害的是每一個人。
保護醫護人員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最緊迫的要求就是讓醫護人員有一個安全的職業環境,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讓醫護人員執業有尊嚴,必須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護人員的職業氛圍。盡管這些年,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大、收入水平并不高,但大部分人依舊盡職盡責。這些年,網絡上也不斷傳播著手術室睡在地上的醫生等感人瞬間。如何借助醫療體制改革的機遇,給予他們更多的職業理解、社會認同和更好的職業待遇,值得全社會認真思考。
保護醫護人員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都出臺了一些措施,以對暴力傷醫“零容忍”的態度保障醫療秩序的正常運行,保證醫護人員的安全。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應進一步加快醫療體制改革的步伐,讓醫患和諧關系擁有更穩固的社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