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韓媒報道稱,在韓國的首爾江南區一帶,家長為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給孩子注射12萬韓元(約合人民幣684元)一針的“聰明針”。“聰明針”和“聰明藥”在國內是否也出現過?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國內也有不少家長通過多種途徑尋找、購買這類“聰明藥”。此外,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傳稱,這種“聰明藥”可以“提升認知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藥丸”。(5月15日《北京青年報》)
“聰明藥”在家長圈被宣傳得神乎其神,有文章稱“學生、科學家都在吃”,可以“顯而易見地提升認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藥丸”等等,然而,分析其藥物成分,“聰明藥”主要指莫達非尼和利他林兩種藥物,是帶有興奮功能的處方藥,主要用于對抑郁癥、持發性嗜睡和多動癥等疾病的治療。將藥物用于健康人群,顯然不對癥。
“聰明藥”盛行于微信朋友圈,折射幾大盲區:其一是法律認知的盲區。依據《藥品管理法》和《刑法》相關規定,我國嚴禁個人或未取得相關審批手續的企業銷售藥品。否則將面臨依法取締,沒收違法銷售藥品及違法所得,并處違法銷售的藥品貨值金額兩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將構成犯罪。濫用處方權,為沒有處方的人提供處方藥,或利用網絡兜售假冒偽劣、來源不明的藥品都屬于違法行為。
其二是監管的盲區。“聰明藥”明顯屬于違禁藥品,商家須獲得食藥監部門相關審批,但電商平臺上無資質的“聰明藥”卻隨時可見,網絡商家夸大其詞,將“聰明藥”包裝得天花亂墜,卻對其副作用閉口不談,實際上,一旦長期服用這兩種藥物就會出現神經過敏、焦慮、頭疼、失眠等癥狀,甚至更嚴重的會出現神經錯亂的情況。商家利欲熏心,相關監管何在?
其三是民眾用藥知識的盲區。是藥三分毒,醫藥專家也一再強調,濫用含有興奮功效的藥物,都會上癮。后果輕則逐漸形成藥品依賴,重則影響身體健康。甚至開始走向吸毒的道路……
家長圈熱傳“聰明藥” 凸顯家長們的“高考焦慮”,為了在決定人生命運的高考獨木橋上搶占先機,一些家長絞盡腦汁,劍走偏鋒。然而,濫用“聰明藥”,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欲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選擇服用處方藥并非良策,且不說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絕不止于高考一役,況且高考取得好成績,更多的在于平時的積累和勤奮學習,指望用興奮類藥物來刺激注意力,提高一時的成績,既鼠目寸光,還可能惹病上身,得不償失,最終害了孩子。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讓“聰明藥”泛濫于朋友圈。有關部門要及時介入,強化監管,清除違禁藥品,保障公共健康。同時,社會要加大衛生健康知識的宣傳,倡導飲食平衡、勞逸結合、適時鍛煉的健康生活理念,同時建立健全科學多元的人才評價機制,舒緩公眾焦慮尤其是高考焦慮,全方位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這才是合乎科學的聰明辦法,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