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微信公號發布了一則“中國規模最大的挖螺大賽”的報名消息,消息中稱7月初將在廣西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景區舉辦“中國規模最大的挖螺大賽”,并申報了上海吉尼斯紀錄。按照報名消息中的描述,參賽者屆時可以“撿貝殼、挖海螺、抓螃蟹、掘沙蟲”。另有消息指出,報名者已達“近萬人”。(5月17日《北京青年報》)
舉辦一次近萬人的活動,僅報名費的收入就十分可觀,何況這些人來了要消費,當地的餐飲、住宿、旅游等服務業都會被帶動起來。因此無論是活動舉辦方,還是當地相關行業,都會從中大賺一筆。更何況這次活動一旦成功申請吉尼斯紀錄,就會名聲在外,擦亮當地旅游的“金字招牌”,以后旅游收入有望增加,舉辦相同活動也會輕車熟路。
然而,其破壞性則是,海洋生物有其生長規律,有不容破壞的生物鏈,近萬人的挖掘活動,幾乎可以將這片區域內的貝殼、海螺、螃蟹、沙蟲等生物挖得一干二凈,不僅多年無法恢復,而且其它潛在的連帶影響也不可估量。當地在這方面的解釋是,去年也辦過類似的挖螺大賽,據稱近2000市民參賽,都是提前從漁民手里買海螺,埋在淺沙層下供市民挖掘。但這樣的解釋缺乏說服力,一面之詞不足信不說,即使可信,海螺之外的生物又如何保護,又怎么確保參賽者都能理性挖掘?
此外,活動舉辦地點位于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景區,既然屬生態旅游景區,則說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吸引游客的一塊招牌,在此區域內保護好生態也具有緊迫性,理應成為景區管理者的自覺行動,但景區為了短期利益而舉辦挖掘大賽,勢必殃及紅樹林,大賺一筆的背后,是生態難以維系,發展不可持續,最終不僅要償還生態賬,而且在經濟方面也同樣不劃算。
近年來,過度開發已成一些旅游景區的通病,北海市也未能幸免。過去北海銀灘以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浪柔軟、無污染聞名,享有“中國第一灘”的美譽,但近年來屢曝嚴重污染,垃圾遍地的場景令人心痛,更有陪泳等人文污染存在。出現這樣的變化,皆因只重眼前利益導致的過度開發所致,這樣的教訓理應汲取。銀灘已失去其天然的銀色,又怎么忍心讓紅樹林步其后塵?吉尼斯紀錄固然可以申請并值得珍惜,但應該在正確的方面勇創紀錄,而不是自掘墳墓,創造目光短淺的紀錄和破壞生態的紀錄。
?
?
相關鏈接:
生態扶貧看重慶:鄉村旅游、高山搬遷實現“雙贏” 綠了青山富了民海口市民買來鱷龜欲放生 專家:會破壞本地生態重慶打造中國大數據生態谷 全球巨頭企業搶摘“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