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在經濟增速下滑,多數行業業績回報能力降低的大環境下,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高增長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影視業高增長、高回報的特性凸顯,這一藍海迅速引來了大量的資本競相追逐。
資本的涌入,為影視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包括跨界風險、高溢價收購以及票房造假等一系列問題。《經濟參考報》今天開始陸續推出一組深度報道,以饗讀者。
在經濟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A股公司跨界并購重組近年來明顯升溫,影視產業成了大量資本的接納方。
近日閉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成為熱議話題。多位專家認為,2015年以來,金融資本的大量涌入在給行業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增強了監管的難度。我國電影票房在去年突破44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8.7%,但數量的增長并未帶來質量的提升。資本強勢介入、同質化泡沫、“走出去”成效緩慢等成為當前電影產業的多重挑戰。
投資電影只為圈錢
2015年開始,資本像找到了“唐僧肉”一樣,瘋狂涌入電影市場。一時間,“保底發行”“票房補貼”“電影P2P”,甚至電影版權的金融衍生品、證券化、股權化等問題層出不窮。強勢的資本使得電影向非專業化、玩票兒化和同質化的方向演變,資本“野蠻人”對電影的沖擊亟須引起警惕。
第一,近兩年大量資本進入致電影產業引發泡沫化。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資本在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泡沫,很多不熟悉電影產業的資本進入,抬高了項目價格,也讓行業變得急功近利。按照香港導演陳德森的統計,去年我國只有10%的電影是賺錢的,90%的電影是不賺錢或虧損的。很多投資商不懂電影,導致不少影片連發行上映都沒完成。這種非良性發展態勢值得關注。
第二,投資電影變為圈錢“玩票兒”。文娛產業垂直新媒體“娛樂資本論”平臺創始人鄭道森表示,票房注水、虛假“保底發行”、“電影P2P”等問題在行業內層出不窮。這當中最為極端的案例就是引起行業震動的《葉問3》。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葉問3》調查結果,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
據透露,該片的投資方計劃利用自身的關聯上市公司為其票房造假保底10億元,占用中小股民的錢從上市公司“左手倒到右手”,做高市場票房預期,企圖通過上市公司平臺融資,從資本市場圈錢套利。
第三,由于非專業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導致很多同質化影片出現。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說,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存在同質化、片面追求票房和“眼球效應”,以“山寨”“無厘頭”代替創意和想象力,類型不夠豐富,創意能力偏弱,跟風現象普遍,非理性、粉絲消費比較突出以及過度娛樂化、“唯票房”傾向等等。不僅缺少有藝術水平的影片,而且電影質量未見明顯提升,甚至浪費了很多優秀題材。
饒曙光說,發展空間風光無限好的中國電影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戰場”,并且把電影創作和生產變為了赤裸裸的資本游戲。
電影質量不佳 “走出去”止步
沒有引導的資本如同“野蠻人”一腳踏入,給原本脆弱的中國電影業安了一顆“定時炸彈”。饒曙光說,我國電影產業正處于新老電影人交替階段,在強勢蠻橫的資本面前,新進的年輕電影從業者基本失語。不專業的業外資本一方面任性地選擇演員和劇本,不尊重原創、導演以及拍電影的客觀規律,動搖了電影產業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
作為高增長市場,電影產業必然吸引資本的追逐,關鍵是如何合理引導。2015年以來,眾多非影視公司紛紛參與影視公司的并購和投資。金融資本以賺取利潤為目的,通過多種方式迅速切入電影產業鏈,正在重構行業格局。
鄭道森認為,資本和金融創新為電影市場增加了活力,但如果缺少有效引導和監管,將導致電影市場失衡發展。
饒曙光說,由于資本的進入,產生了很多非專業的制片人,讓拍電影變成“資本說了算”,電影的質量難以提升,更致命是不少資本純粹把電影作為賺錢的工具,電影甚至成了“提線木偶”,資本則在背后運作,使票房高低和電影成敗,與電影質量關聯度減弱,這可能成為電影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從創作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在某種程度上被強大而又無序的資本帶入了一個扭曲的時代。一些電影生產被資本所裹挾和綁架,片面追求票房、利潤和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由于國內電影質量難以有效提升和發展失衡,我國電影“走出去”成效緩慢,中國電影呈現內熱外冷的發展結構。從全球電影票房來看,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全球電影票房增長的主要力量,但“走出去”并未創出新高,還不時出現下降趨勢。
數據顯示,2012年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和銷售總收入占比國內票房比例不到10%,到了2014年,這一比例僅為6%,呈明顯下降趨勢。同時,一些國內大賣的影片在北美市場的票房成績非常不理想。如《致青春》、《人再囧途之泰囧》、《讓子彈飛》的北美票房分別只有9990美元、5.7萬美元和6.3萬美元。
與中國電影海外票房的慘淡境況相對應,“走出去”的尷尬還體現在近幾年國產片國際聲譽的一片冷寂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半數以上的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知之甚少,中國導演與演員在國外認知度不高;超過57%的海外受訪者表示不了解中國的任何國際電影節;外國觀眾對中國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傳統感知層面;外國觀眾認同的仍舊是極具傳奇意味的中國經典功夫片,熟悉的仍然是成龍、李小龍等功夫明星。
票房創新高卻大而不強
業內專家估計,2016年我國電影票房將達到600億,一舉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盡管如此,大而不強仍是中國電影無法回避的事實。饒曙光認為,當前應及時對資本進行合理引導,適當去泡沫降低電影發展速度,著力提高電影的質量,同時解決人才短板,提升電影在海外真正的影響力。
專家認為,電影產業發展陷入了只追求外面風光和票房增長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電影產業的有效資源。這有可能使中國電影的內生性發展減弱,在未來幾年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為此,應從多個維度及時規范電影產業發展。
首先,對資本進行合理引導。饒曙光認為,資本在給電影產業帶來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需對其有序地引導,對資本的運作要有規范,并使其認同電影作為內容生產的基本原則。
第二,嚴格管理跨電影和資本市場的違法事件,避免股民利益受損。中文倫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田磊認為,如果通過虛假票房和股票市場聯動,在股市推高上市公司股價后再減持,就涉嫌違法,應及時查處。
第三,通過多種手段鼓勵人才專業化發展。當前,我國電影產業幾乎每個環節都存在嚴重的人才短板,除編劇、導演、主創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具有一定素質的高級藍領,但我國這方面人才供給短板明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