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公共話題,民眾期待官方的及時解釋回應,更期待官方能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及時糾錯、補漏,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法律不健全、部門間難協調、司機素質低等等。
5月24日,“上海中環”事故發生后的第二天,事故中的幾個核心問題已經得到迅速回應。警方還原了事故發生經過,路政部門說明了高架道路受損狀況和原因,媒體則深扒出肇事企業的前世今生,相關責任人也依法被刑拘。其透明公開的姿態、迅捷的回應速度,值得肯定。
面對突發公共事件,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公布第一手資料,能夠使民眾更接近事實真相,無疑是官民良好互動對話的前提。不過,及時公開的回應只能暫時平復輿情,真正要解決民眾心底里的疑惑,恐怕還要進一步拿出行動來,否則,暫時被壓下去的輿情,很可能會在另一個熱點事件上累積爆發,日積月累,最終使官民矛盾對立、互信漸失。
梳理“上海中環”事故輿情,盡管相關回應及時、回應內容公開透明,但質疑聲浪依然未消。最初,人們只是不能理解為何如此嚴重超載的車輛能不受阻攔地進入城區,并堂皇駛上高架?不理解2014、2015年間,這家公司至少三次成為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的被告,為什么有這么多“案底”在身,肇事企業仍敢如此野蠻運輸?進而又提出上海高架橋經不住超載貨車撞擊,是不是“豆腐渣”工程?這些車輛肯定不是第一次駛上高架橋,警察隊伍里面是不是有腐敗,肇事企業是不是有保護傘?
這些追問,有的出于理智的分析,有的則是情緒化的宣泄,根本不屑聽官方的解釋回應。之所以不屑聽,是因為聽得多了,卻沒有看見實效。據媒體報道,在上海,重型集卡夜闖城市高架路并不少見,附近居民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卻從未獲得回音。交警方面則表示,對超載車輛一直有監控措施,比如對駕駛員記12分,并且扣下駕駛證。從這些報道中不難看出,一直以來,對重型運輸車輛的監管無非是兩大舉措——罰款、扣分,這并不能有效管理。
對于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公共話題,民眾期待官方的及時解釋回應,更期待官方能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及時糾錯、補漏,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法律不健全、部門間難協調、司機素質低等等。“上海中環”事故當解決對重型運輸車輛“以罰代管”的模式,眼下,已經有不少居民為有關方面出謀劃策,比如能不能給重型運輸車輛裝上電子跟蹤儀,像管理危化品運輸那樣,一車一檔案,24小時大數據追蹤管理;高架道路入口能否安裝智能識別系統,超重車輛一旦駛入高架道路就及時報警,等等。
及時真誠的回應不僅僅是“談一談”,還有積極的行動,通過認真糾錯、補漏,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談一談”才真正有助于化解輿情、消解矛盾,重建官民互信。
?
?
相關鏈接:
《影視風控藍皮書:中國影視輿情與風控報告(2016)》發布 影視產業風控缺位,超半數作品“沉默”海口市美蘭區舉行報告會 加強新媒體時代輿情處置工作輿情觀察:面對中國7億網民,官員該如何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