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了高考心無旁騖、挑燈夜讀,家長組成陪讀大軍甘愿忍受一切艱辛,高考政策即使是微調也極易引起爭議,“減負”“降溫”年年提,可這么多年過去了,中國人仍為高考神經敏感、大費周章。而經過高等教育,面對不容樂觀的畢業生就業形勢,流過的汗水到底是否值得的問題,誰也不能直接給出百分之百的肯定答案。
前有數百考生家長冒雨搶頭香拜“神樹”,祈福孩子取得好成績,后有女孩聽到“烤紅薯”嚇暈過去。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生的壯觀場面,讓人不禁感嘆:又到一年高考時?!案呖几淖兠\”的積極正能量與“讀書無用論”“拼爹”等負面情緒的博弈,讓人思緒萬千:當年的挑燈夜讀、揮汗如雨之后究竟得到了些什么?
想當年,恢復高考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F如今提到高考,縱然有寒門學子依然堅守著“高考改變命運”的固執信念,對“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憧憬,但恐怕給更多人帶來的感觸是“要成功,先發瘋”等霸氣標語營造的大敵迫近的緊張和亢奮。即使步入重點、尖端象牙塔,也不能與“一路坦途”劃等號。君不見高校畢業生“最難就業季”年年都被提及嗎?當年流過的汗水似乎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
誠然,現行高考制度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考依然是社會垂直流動的主要渠道。面對應聘單位的門檻,學歷依然是步入社會殿堂的“敲門磚”,如果不選擇現行高考,沒有拿到一紙文憑,縱使你有真才實學也只能是“口說無憑”。當走“獨木橋”成為唯一的選擇時,不妨將其當作一場修行,在辛苦和焦慮的備考中練就免受干擾的功力,當塵埃落定時也好問心無愧。
許多人說,高考是中國孩子的一場成人禮。經過高考的洗禮,一個人便從青蔥少年蛻變為堅毅成年,而后將會自己獨立地去闖蕩社會。不管當年備戰高考的我們是如何地飽受煎熬,當回憶起那段往事的時候,卻又都會微笑著說“天空未留下鳥兒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文/譚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