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張女士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消協四季青分會投訴,稱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私自用大人的手機充值玩游戲,消費高達1萬余元,她要求手游公司退回充值的費用。而在“六一”前夕,北京市海淀區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家長應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避免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否則容易導致孩子“耳濡目染”或是因為孤獨無聊跟著玩。電子產品在孩子們的童年里,似乎已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6月5日《中國經營報》)
近日,適逢六一兒童節,各地商家都打出了兒童商品的促銷信息。筆者注意到,除了餐飲業之外,更多的莫過于電子產品類。而傳統意義上的兒童讀物、各類玩具,已被ipad、智能手機等各類3C產品取而代之。
90后的童年,筆者認為可以如此形象地描繪:電視機前的沙發土豆。電視機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入侵,造成了兒童的童真、好奇心和可塑性都逐漸退化。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們無意識地開始模仿起了電視機里的畫面,導致的結果便是在行為舉止、語言、態度和需求上愈發向成人靠攏,孩子們的童年似乎被“催熟”了,這是一個令人尷尬和痛心的事實。
00后的童年,則更多是沉浸在各類掌上電子產品里。他們更為迅速地接觸到外界的一切信息,包括各種暴力、八卦新聞。無疑,這一代孩子童年的被“催熟”程度更為深刻了。
近年來,兒童模仿影視產品中暴力行為的新聞數見不鮮,如前兩年江蘇連云港發生的一起悲?。翰蛔?0歲的孩子順順模仿起卡通片里灰太狼“烤全羊”的劇情,將一同玩耍的同村一對親兄弟捆起來綁在樹上,隨后點燃起樹下的草堆,兩名無辜的小孩被燒成重傷。
著名媒介研究者尼爾·波茲曼認為,成人世界對于兒童應該是有秘密的,尤其是在性、暴力、死亡等方面,而電子媒介加快了信息傳播,甚至脫離原本的時空軌跡,遠遠超過書寫和印刷文字的傳播能力,將這些“秘密”提早展現在兒童世界。就筆者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看,因為電子媒介的介入,沒有了爬樹、捉迷藏等等傳統兒童游戲,而又因為這些電子媒介信息傳播不分對象的平等性,使我們不得不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和學習未來的世界。
洛克有句至理名言:“人類的頭腦生來就是一張空白的刻寫板、一張空白的書寫板?!睆膬和兂汕嗌倌辍⒊赡耆说倪^程就是在這張空白的書寫板上涂鴉的過程,期間留下的任何色彩,都是童年的一筆一劃。孩子童年正在被社會變遷、電子媒介等外力催熟,而被催熟的童年帶來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保護孩子們的童年,如何平衡孩子與電子產品之間的關系,將是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文/李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