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兑庖姟芬?,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標準規范,加強誠信教育和誠信文化建設,加強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6月13日新華社)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推動誠信建設制度化,已顯得刻不容緩。這次社會誠信建設提升到國家層面,足見誠信之于社會的重要性。在誠信建設上做到有獎有懲,有助于充分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剛性的制度力量,讓誠信基因融入社會文明,培育整個社會的誠信自覺,有利于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社會氛圍。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有效發揮誠信的激勵約束作用,進而推動社會誠信建設有序發展。
近年來,“誠信”成為公共輿論中的高頻詞匯。事關誠信的議題接連不斷地刷新公眾的眼球。現實當中層出不窮的失信現象,已逐漸被制度的籬笆越扎越緊。每每看到“老賴”被拒之于飛機場、動車門、各式消費場所外,當一串串“黑名單”浮現于公眾的視野里,“守信受益、失信受限”展露無遺。失信者的無奈與無助,不僅喚醒人們對誠信的珍惜,更煥發出一股推動誠信建設的強大正能量。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應成為一種常態機制,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風向標。
不久前,首部《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在京發布,報告指出,商業欺詐、合同違法、制假售假、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有序健康穩定發展的頑癥。因此,不少地方祭出“紅黑榜”并通過獎懲制度,將誠信建設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體現到管理、經營、服務等各個方面。
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當社會道德淪陷,當假冒偽劣泛濫,當各式造假屢禁不絕,當老人跌倒不敢扶起,誠實守信在我們面前曾一度迷失。如何厚植信用的種子,讓“誠信名片”越來越靚,這是一道不可繞開的時代課題。特別是目前市場上偽劣商品盛行,商業欺詐、經濟犯罪猖獗等現象已成為國民經濟健康肌體上的毒瘤,解決這一棘手問題,必須建立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著力建設誠信文化,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通過制度兜底讓誠實守信成為全民的自覺行為規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誠信是維系社會發展的基因,尤顯彌足珍貴。此次《意見》的出臺,由上至下逐級落實,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從信用信息記錄和整合、信用信息共享和披露、信用監督和懲戒、信用服務市場培育和監管等主要環節著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有了頂層設計,接下來要做的是細化各項措施,強化制度執行力,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和經驗,通過以用促建、以建帶用,推動社會誠信建設,使之在全社會形成查信用、用信用、信信用、講信用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