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父親節的臨近,又一波網絡達人陸續開始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上以更改簽名、發表圖片等方式感恩父親。情之深,意之切,無不讓人為之動容。可是,發在朋友圈的感恩,又有多少不會上網的父母能夠看得到?這樣的感恩,與其說是“盡孝”,不如說是為了表現“盡孝”。
或許是由于精神文化的欠缺,如今越來越多的節日都被過得過分刻意和形式化,而發微博、發朋友圈自然也就成了形式化的最好方式。就好像在大是大非的事情面前不發個朋友圈表面一下自己的態度就顯得自己很沒有立場一樣,在各種節日的氛圍下不發點照片、文字會顯得你這個人很沒有情調一樣。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父母對我們所有的付出和愛從來不需要炫耀也不需要回報,而父親更是像一座沉默的大山把愛藏在心底細水長流。可是如今的父親節,我們給父親買一份禮物、請他們吃頓飯曬曬幸福也就罷了,最讓人氣憤的是,什么都沒有做的人也不忘煽情地“感恩”一把。有這個時間,還不如給父母打個電話聊聊天,還不如常回家陪伴雙親。發在朋友圈的感恩,到底是為了給誰看?
其實,筆者并不是反對發微博、朋友圈來感恩,只是,我們要明白網絡上的點贊和真實的感受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孝順父母不僅僅在于這兩天,更不是停留在朋友圈的感恩和思念。孝順和感恩必須是一個動詞,方能體現它的意義所在。既然感恩,就該讓他們實實在在地聽到、看到和感受到,而不是發一個父母永遠都看不到的朋友圈。
父親節來臨之際,愿天下所有的父親平安幸福,也希望所有的兒女都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文/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