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畢業了,感覺好多事沒做,好遺憾。”高校畢業季,不少畢業生紛紛道出心中遺憾。不過,江蘇南京一高校畢業生卻把“遺憾”用認購的方式出售給學弟學妹們,希望他們不留遺憾。(6月17日中國江蘇網)
世間沒有后悔藥,因此,畢業季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畢業生們,通過畢業出售和認購“遺憾清單”的形式,留給學弟學妹們一份獨特的“接力棒”——認購“遺憾清單”,意在提醒學弟學妹們不再重復學長學姐們的遺憾,以此避免后悔。這種接力,初衷是好的,只是要防止變成雞肋。
大學時光,總會在不知不覺中飛速流逝。即便充分利用這四年時光,也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遺憾清單”的問世,首先應該是畢業生們對自己大學生涯的一次總結和反思,認清其中的教訓,哪些是“主觀不能”,沒有完成預定的目標,哪些是“客觀不能”,哪些遺憾是有意義的,哪些“遺憾”不必耿耿于懷,都應該認真梳理一番,以給大學生涯一個客觀和有意義的總結。
倘若“遺憾清單”只是給畢業生們一個認清“遺憾”的機會,這種自找“遺憾”就沒有太大意義。關鍵是應以現身說法的形式,給學弟學妹們一個提醒、警示。所以,起提醒、警示意義的“遺憾清單”就不能隨意去找,要在個人學業成功與否、修身養性、參加學校活動等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擔當等事項上找“遺憾”,并且相應的“遺憾”能夠與學弟學妹們個人需求相匹配,才能起到敲警鐘、豎黃牌、指方向、避風險的作用。
只要能夠發揮警示、輔助作用,這種初衷和形式就應該被肯定。雙方還通過“認購書”的形式,將各自的“權利”“義務”進行了明確約定,這能夠起到約束規范的作用。但畢業生離校后,如何確保“遺憾清單”能夠真正落實到位,學校、畢業生和認購者需要明確各自的義務和監管辦法,否則,可能陷入“遺憾復遺憾、遺憾何其多”的惡性循環,不但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成為一種負面典型。
“遺憾清單”這種以身說法的形式,可以讓后來者不再重蹈覆轍。期待畢業“遺憾清單”能夠真正發揮應有的教育指導作用。當然,如果認購“遺憾清單”活動能夠持續開展下去,希望相應的“遺憾清單”能夠越來越少,大學生們在大學時代留下憾事也越來越少。推而廣之,“遺憾清單”更應該成為每個人生時段的總結和反思,從而促進“憾事少,好事多”。
文/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