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華沙同波蘭總統杜達舉行會談。在會談中,中波兩國元首高度評價中波傳統友誼和雙邊關系發展,一致決定將中波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波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國家也是16+1合作機制的領頭羊,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表示兩國關系將在內容上更加全面、多領域、多層次,在時間上更加有戰略性、穩定性。
在蘇聯解體以后,波蘭聯合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牽頭成立了維謝格拉德集團(又稱V4集團),成為了集團的“領頭羊”。但是到2020年,歐盟對其新入盟的成員國援助就到期了;而美國實施了“重返亞太”戰略,所以以前依賴歐盟和美國發展的波蘭經濟具有動力不足的隱患,這就是波蘭“眼睛向東看”,重視和中國關系,積極加入亞投行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因。波蘭積極加入亞投行還有另外一個層面上的考慮:波蘭不是歐元區國家,所以通過率先加入亞投行提升它在金融方面的未來話語權,參與亞洲的建設,成為東西方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波蘭與中國雙邊關系的提升有著三重動力:第一,波蘭方面非常希望借助中國的影響力,“一帶一路”建設和16+1機制提升它在歐洲事務乃至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第二,波蘭非常希望成為中國投資歐洲的橋梁,發揮好它連結德國和俄羅斯的中間帶作用;波蘭也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大量地向中國出口農產品,就是通過“湘歐快線”和華沙到蘇州的快線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對接。第三,波蘭也非常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16+1機制尤其是地方合作的關系縮小它本身東西方發展的差距,波蘭東邊相對窮一些,西邊靠近德國的地區相對富裕一些,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能夠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說,提升中波關系水到渠成。
可以看到,此訪,不僅中波關系得到提升,在習主席出訪的第一站,中塞關系也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波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立和中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立的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塞爾維亞和波蘭分別是中國—中東歐合作16+1機制里面非歐盟成員國和歐盟成員國的“領頭羊”與代表,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國家,雙邊關系的提升有助于16+1機制和“一帶一路”倡議全面的對接。
“一帶一路”建設要把愿景和行動之間連接在一起最缺乏的是機制化。“一帶一路”路線上的國家成員眾多,發展差距很大,很難建立一個統一的機制。但是像16+1機制這樣在“一帶一路”建設一年以前就存在的機制,它就很好地扮演了讓“一帶一路”在中東歐地區落地生根的機制化作用。那么,習主席即將對烏茲別克斯坦的訪問及參加塔什干上合峰會,并且通過上合組織擴大成員以及增加經濟合作的內容,同樣也是為“一帶一路”建設在亞洲地區的機制化提供抓手。
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中東歐和中亞,能夠全面提升與所在地區國家的戰略伙伴關系,實現所在地區的合作機制和“一帶一路”的全面對接,是“一帶一路”機制化的重要嘗試,也是“一帶一路”建設落地生根的外交之旅,成果豐碩。這次訪問,對國際社會認識“一帶一路”建設起到示范和激勵作用,也有助于中國和所在地區的全面合作。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