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赴法的新民學會會員在蒙達爾紀聚會,討論學會方針。圖為與會的新民學會會員合影。
新民學會會員分布圖。
新民學會舊址、蔡和森在長沙的舊居。
長沙,蔡和森臥室。1917年秋至1919年冬,蔡和森在這里居住。
編者按:回望歷史,在中國共產黨醞釀的過程中,活躍著一群湖湘青年。在湖南長沙,他們組建了新民學會,立志改造世界與中國;在法國蒙達爾紀,他們勤工儉學,尋找救國救民真理,醞釀了中國共產黨的名稱。湖南、蒙達爾紀,都是他們出發的地方。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6月16日,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在紅網調研時指出,要牢記黨史,立足湖南省黨史資源豐富的優勢,用鮮活、生動、接地氣的報道,大力宣傳好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6月12日發表文章,講述了湖南在蒙達爾紀買下李石曾故居并計劃改造成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紀念館背后的故事,讓這群湖湘青年和蒙達爾紀這座小城,重新在湖南人的視野中鮮活。
即日起,紅網和時刻新聞同步推出系列報道《回望出發的地方——赴法勤工儉學和紅色小鎮蒙達爾紀》,在中國強起來的今天,回望那一段崢嶸歲月。今天推出系列報道之一:
[“回望出發的地方”之一]赴法勤工儉學背后 湖湘青年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
時刻新聞記者 黎鑫 長沙報道
清晨,長沙市新民路,三五成群的學生,一邊啃著包子一邊嬉戲著走進新民小學。
校門正對面,竹籬斜護的新民學會舊址,在車水馬龍之中顯得有些孤寂。
然而,眾所周知,這里也曾熱鬧過,也曾書聲繞梁、豪氣沖天,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熱血青年匯聚在此,共同商討拯救國家民族的新途徑、新方法。他們當中,有一部分湖湘好兒女不惜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
“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然后為國所用。”近日,作為新民學會舊址的主管部門負責人,長沙市近現代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唐德強為我們講述了湖湘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346名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 出發前參加留法培訓班
走進新民學會舊址,5間青瓦白房,幾株香樟,石徑彎彎,菜畦縱橫。
這里原是蔡和森全家租住的地方,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13人在此召開成立會,創建了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有相當社會影響的進步團體——新民學會。
“他們在這里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有時露宿在旁邊的墳山上,暢談通宵,有時露宿在岳麓山的愛晚亭。”唐德強介紹,在中華民族的危急關頭,新民學會的會員個個都懷揣著豪情壯志。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是新民學會的五條紀律。
由于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五四運動的推動,新民學會會員渴望從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呼聲越來越高。1919年3月17日,全國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學生89人啟程出發,其中,湖南學生43人(新民學會會員3人)。
“他們從湘江出發,乘船到達上海黃埔港,再乘坐法國郵輪橫渡東海、南海,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過地中海抵達法國。”唐德強介紹,赴法國之前,湖南青年曾到北京法文專修館、河北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高陽縣布里村初級留法預備學校等地進行培訓,學習法文和做工的基本技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