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老人沉迷保健品半年花3萬 專家:兒女多關心父母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6-06-23 14:43

      家中老人熱衷購買保健品,專家提醒兒女要多關心父母,幫其找到科學保健方式

      癡迷保健品

      民間有句俗語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過,由于兩輩人在生活理念、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差異,有時難免出現分歧。

      今日天府早報推出“家有老人”報道,將目光聚焦于年輕一輩與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的分歧與矛盾。今天的關注話題是:老年人易被忽悠買高價保健品,兒女應該怎么辦?

      老母親參加免費出游,結果花6000元買回兩臺磁療儀;七旬老人半年花了3萬多元買保健用品……近日,有讀者致早報,講述了家中老人熱衷買保健品的故事。對此,專家認為,這其實反映了老人渴望關懷、需要社交渠道的心理訴求,子女要多關懷父母,主動幫父母找一些科學的保健方法。

      案例一

      母親免費近郊游,卻買回來兩臺磁療儀

      近日,說起母親上當自己卻束手無策,李先生苦惱不已。

      李先生的母親今年60多歲,退休后經常與昔日老友聚會,剛開始李先生并未覺得奇怪,認為這都在情理之中。但后來,他發現這些所謂的免費游玩,其實是針對老年人的推銷講座。“老年人有個他們自己的群體,有人經常組織免費出游、免費吃喝,參加免費講座之類的活動,并且都是專車接送,讓老年人以為占到了便宜。”李先生說,這些看似免費的游玩實質上是變相的推銷講座,因為每次出游的現場都有推銷員對老年人進行產品推銷。

      李先生說,母親有些常見的頸椎、腰椎疾病,近日參加了近郊游后,老人不知從什么地方花了6000多元買回了兩臺磁療儀保健身體,其中一臺自己用,另外一臺則送給了李先生的丈母娘。“這些磁療儀既不是可靠品牌,也查詢不到購買渠道,肯定不科學而且不會有效果,但母親卻堅決認為有效果,我又不好說她上當了,心里十分憋屈。”

      讓李先生感到無奈的是,母親退休前曾是一名教師,應該對這類騙局有一定的甄別能力,但現在對保健的東西特別迷信,他時常進行勸說,卻沒有什么效果,直到現在母親還認為自己沒有上當。“父母都是經濟獨立的,我對母親的行為雖然不支持,卻不能采取強制行為,看到她平時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就這樣被騙走,我們做兒女的真的感到很無奈。”

      案例二

      父母買“保健用品”,半年花了3萬多

      成都市民夏女士的父母都已年過七旬,平時在家的生活比較清閑,老人自己也有一定積蓄。今年春節過后,夏女士發現父母開始經常外出參加一些“健康講座”,“每次出門都是車接車送,還經常拿一些醬油、米之類的免費禮品回來。”

      漸漸的,夏女士發現家中的保健品多了起來,有時是小儀器,有時是保健口服液。一問父母,都是在講座現場聽了“專家”的宣傳推薦,說是對身體有很大好處,就花錢買回來的。“有時候兩三千,有時候五六千。”夏女士說,這些東西在家里越堆越多,根本用不完,至于效果究竟怎樣也難說。

      前不久,夏女士的父母又參加了附近一家藥店的活動,免費試用一種按摩治療儀,沒過幾天,有人往家里送來了一臺電子治療儀,“老人說是自己想買,原價兩萬多元,優惠下來一萬元,先用著,第二天再給錢。”夏女士覺得父母受了騙,悄悄將東西退回去了。沒想到第二天,治療儀又拿回來了,老人把錢也付了,急得夏女士直跺腳。

      夏女士粗略算了下,今年以來,父母花在這些“保健用品”上的錢已有3萬多元。“我們也委婉勸說過,但老人經濟獨立,并且很相信這些東西有效果,覺得是在投資健康。”夏女士說,為此她跟父母沒少鬧別扭。還有一次,得知老人在講座現場要買幾千元的口服液,夏女士急了,打電話給跟父母說千萬不能買,這肯定是騙人的,“你們要是買了我馬上打電話報警。”夏女無奈地說:“沒想到老人氣壞了,和我大吵一架。結果第二天他們還是悄悄把口服液買回來了。”

      ■專家說法

      老人需要溫情關懷 勸阻切勿簡單粗暴

      成都市四醫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鄭玉萍說,她在工作生活中接觸過不少熱衷于買保健品的老人。“曾經碰到有位70多歲的老人,一個月就花了3萬元買心血管保健品。”

      她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如今人們的消費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其實也反映了老人的內心需求:希望得到更多關懷,希望多與他人溝通交流。

      鄭玉萍說,在她了解的案例中,很多推銷人員會對老人格外關心,“每天打電話噓寒問暖,各種贊美,甚至會陪老人買菜、給老人做按摩。”在這種“溫情”攻勢下,老人很容易因為感動或者面子而買下推銷產品,以獲得對方進一步的關懷。“其實也說明家里的小輩對老人的關懷還不夠。”此外,鄭玉萍認為,老年人缺乏社交場所,正常的社交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很多老人喜歡扎堆參加這類講座或者促銷活動,其實是為了能多與他人溝通、交流。”

      鄭玉萍提醒,如果家中老人出現沉迷于購買保健品的情況,小輩一定不能簡單粗暴的阻止,“這樣很容易讓老人覺得,你只是在敷衍他,怕他花錢而已。”她建議,這種勸阻一定要建立在關懷的基礎上,做兒女的平時可以多跟老人聊天,談談工作、教育孩子等問題,讓父母多了解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主動幫助父母尋找一些科學的保健方法,讓他們感受到理解與關懷。

      ■鏈接

      簡單實用的老年人保健方式

      1 適當的運動

      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要盡量避免過量的運動,比如跑步,可以適當的做做晨練,拍打四肢,彎腰,打打太極、散步等,運動的時候要注意保暖。

      2 飲食合理搭配,少油、少鹽

      鹽是人們飲食中不能缺少的,但如果鹽攝入過多會導致血脂增高、血壓升高,對于老年人,更要少吃鹽。國家規定鹽每人每天攝入不超過6毫克,老年人更是要嚴格控制。油脂是心腦血管的大敵,因此,老年人要少吃比較油膩的食物,否則不僅會增加血管的負擔,也很容易引起胃腸的不適。

      3 適當補充蛋白質

      老人的腎臟多半比較弱,因此,多給老人補充一些蛋白質,可以起到固腎的作用,但是雞蛋要控制,因為蛋黃是膽固醇,會增加血液的負擔,導致血脂升高,可以適當的多選擇酸牛奶,女性可多喝豆漿,男性可多喝牛奶。

      4 多吃蔬菜,防止便秘

      老年人因為胃腸蠕動變慢,很容易出現便秘,建議多吃一些綠色的蔬菜可以緩解便秘。

      5 生活要有規律

      早睡早起,中午小睡,每天要有6小時的睡眠時間。

    ?

    ?

    相關鏈接:

    患上“保健品癡迷癥”,別只怪老人
    藥品和保健品混著吃?很多保健品被用錯了
    大媽5年花數十萬給老伴買保健品:我害怕老伴死
    海口秀英區檢查保健品 責令整改2家索證索票不全藥店

    ?

    相關鏈接:
    海口秀英區檢查保健品 責令整改2家索證索票不全藥店
    大媽5年花數十萬給老伴買保健品:我害怕老伴死
    藥品和保健品混著吃?很多保健品被用錯了
    患上“保健品癡迷癥”,別只怪老人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陳俊 張福超] [編輯:胡愷睿]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