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運小區文有了文化室,居民可以在文化室里看書、聊天、下棋。
雙創廣場經常組織文化活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修養。
海口網7月13日消息(記者高翔 曹馬志/文 張俊其/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在衡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海口,這種距離似乎越來越近,彼此的感覺越來越暖。改變一座城,從整體景觀到細枝末節,改變市民群眾,從生活行為到觀念習慣。2016年已經過半,“雙創”也開展了將近一年,人們之間的關系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這是來自“雙創”的“魔力”體現。
父子關系更加平等
談起自己“結結實實”地對爸爸不文明行為進行的“批評教育”,瓊山第二小學三年級學生孫巖難掩臉上的驕傲。“有一次我老爸騎車載著我,紅燈已經亮了,他看人不多,就猶豫了一下想闖燈直接過去,我趕緊在后面叫他不要這樣。”對于這些行為準則,孫巖表示,此前也都知道,學校老師會講,現在海口在開展“雙創”工作,老師告訴他們不但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且要把這些“雙創”理念帶回家,告訴父母、親戚,讓所有人都能遵守,爭做文明市民。說起這次對父親的“教育”,孫巖樂不可支:“平時考不好或者剩飯吃不完都是他兇我,這次我也‘教育’了他一次,效果還不錯。”
孩子更加懂事,家長也甘愿接受“教育”。7日中午,趙先生在學校對面等孩子放學,對于孩子時不時指正家長的錯誤,他感到很欣慰。“我們做家長的,有時會有些不文明行為,其實我們自己也擔心會影響到孩子,但有時候習慣成自然,不經意就做了。現在‘雙創’廣泛宣傳,學校教育也比較到位,孩子不但沒被我們的不文明行為影響,反而還能指正我們,這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對家長也是一種約束。”趙先生說。
據瓊山二小副校長馮烈軍介紹,學校通過開展“雙創”美術比賽、作文比賽、黑板報活動,讓“雙創”理念進校園、進課堂,更走入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將理念帶回家中,帶給自己的家人。據了解,學校還聯合甘蔗園社區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社區”的活動,組織學校少先隊員參與志愿勞動,向居民及商戶發放“雙創”宣傳冊和“門前三包”資料;此外,通過學生影響家長文明出行的方式也收獲了不錯的效果。孩子們的行動也感染了大人,轉變了以往都是受教育方的身份,成了一名小小“雙創”宣傳員,引導著大人更加關注“雙創”、參與“雙創”城市建設。
鄰里關系更加良好
“雙創”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今年5月份的文昌西瓜愛心義賣就是一個縮影。當時文昌西瓜豐收集中上市,為緩解瓜農滯銷的壓力,我市設置了愛心西瓜銷售網點開展義賣,受到市民歡迎。
家住美蘭區和風江岸小區的吳香珍還對當時買瓜的事情記憶猶新,“當時是聽說在我們小區西門附近有政府愛心西瓜攤位,剛摘的西瓜便宜的很,我上午想著去看看吧,到地兒一看確實便宜,忍不住挑了兩個,可是我自己提不回來,真是愁壞了。幸虧鄰居家的小孩主動幫忙,幫我把西瓜提回家去了。”原來,今年50多歲的吳香珍腰一直不好,無法彎腰提重物,從西瓜攤到她家并不算遠,但卻讓吳香珍犯了難,鄰居家的一個小伙子也來買瓜,看到這個場景,就主動上前幫忙,一直幫吳香珍把瓜送到家門口,那時才知道,小伙子就住自己家隔壁一個樓棟。“很感謝他,雖然就是一點小事,但鄰里之間相互幫助特別暖心。”吳香珍說。
“雙創”讓社區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越來越完善的社區圖書館、活動室,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團體活動,讓居民在參與的同時也增進了鄰里間的交流。龍華區山高村是一個具有城中村特點的居民區,租房者居多,“雙創”志愿活動引發的一場邂逅,也讓租戶張振遼收獲了一位鄰居朋友。
海南醫學院學生張振遼老家東北,由于怕熱,他在山高村里租了一間單間住宿。有一次周末,他和同學一起報名參加區里組織的“雙創”志愿活動,剛出家門,張振遼發現樓下的鄰居也穿著同樣的志愿者背心,他上去搭了話,一起去參加了活動。從此也就熟悉了起來,有時候忘拿門禁卡幫忙開一下門,忘拔電動車充電器幫忙拔一下,相互間多了很多便利。“我學校就在旁邊,本來覺得租個房,鄰居沒必要認識,通過這個事又多個朋友,挺好的。” 張振遼說。
業主物業關系更加和諧
在樓道內,正等電梯的業主看到巡查的物業工作人員,都會露出微笑和他們親切地打招呼寒暄,如同家人一樣;在休閑廣場上,人們不時會看到,五六歲左右的小孩看到地面上的垃圾時,會主動跑過去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
走在紅城湖國際廣場小區里,這樣的畫面很常見,也令人動容。小區的物業和業主,和諧相處,攜手打造整潔美麗的家園,樹立“雙創”示范小區的典范,營造了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而在小區居民看來,美麗小區以前并不美麗。“一年以前,小區存在的問題一大堆,剪不斷理還亂。”退休老人盧玲皺起眉頭回憶,曾經的常態是:居民亂扔垃圾,小孩隨地大小便,高空拋物……短短一年時間,小區是如何實現“蝶變”的?物業道出了“秘訣”:待業主如同家人的服務理念扎根在每一天的每一件小事中。
“我們做的所有工作就是希望能為業主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小區物業負責人高松說,“雙創”對小區的管理提出高標準嚴要求,為提高業主對“雙創”的知曉率和參與率,物業在小區入口處放置“雙創”宣傳板,在每棟樓里貼“雙創”宣傳畫,為改善小區治安狀況,物業加大了小區安全防范工作力度,安裝監控攝像頭,派保安24小時巡邏。
高松介紹,在環境衛生方面,小區每處下水道都加了防蚊閘,全體物業工作人員加大頻次清理小區衛生,按“雙創”要求對垃圾房進行了改造,保潔工作人員每天兩次清理垃圾,做到日清日洗。此外,為綠化小區,增加了300平方米的草坪,改造小區的小道,硬化并鋪上彩色的人行道磚。在社區文化活動方面,改善小區休閑場所的環境,增加了10件健身器材和12張休閑椅。
建設美麗和諧小區,需要物業的努力,更離不開業主們的支持。老居民盧玲認為,付出是相互的,物業經過積極宣傳、動員,從切實維護大家利益的角度出發,贏得了業主的理解、擁護和支持。“用輪胎保護樹木、隨處可見的休閑椅、美麗的草坪景觀……”高松指著小區入口處一排排樹木說,以前小區靠墻的一排樹木土壤只有10公分,成活率很低,為提高樹木成活率,大家想出一個辦法:用廢舊的輪胎圍住樹木,往里面填土,涂上顏色的輪胎既美化小區環境又可以保護樹木。
“當時挺感動的,當聽說輪胎不夠時,業主紛紛捐出自家廢舊的輪胎。”高松說,除了獻策,業主還投入資金支持物業工作,比如為改善小區休閑環境,需要購置休閑椅,這些項目需要資金的,業主們主動支持物業,紛紛出錢響應,休閑廣場成為小區居民茶余飯后必去的地方。“其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做了,盡到責任,業主們的滿意度也就提升了,業主也會自發地支持物業工作。”一年來的變化讓高松深有感觸。“我明顯感覺到大家精氣神都不一樣了,小區環境越來越整潔舒適,我們小區一定會更加文明、和諧。”盧玲說。
干群關系更加融洽
在瓊山培龍市場后街,兩邊的商鋪裝上了腳手架,工人們正在對立面進行改造,7月底這里將打造成瓊山區首條特色古文化美食街,市民游客盼望這里早日營業,品嘗多樣特色美食。
“原先,這里就占道經營多,車難進人難走,一度為居民所詬病。”瓊山區府城街道辦主任龍仕棟說,培龍市場后街一帶,長期以來“臟亂差”現象嚴重,違章建筑、臨時建筑長期占用消防通道,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后來對亂搭建的68間鋪面進行了全面拆除。據統計,6月6日至今,街道共處置培龍市場周邊違建6宗645平方米,之所以違建量不大,是因為街道干部“抓早抓小”,及時巡查快速處置,不讓違建“長高長大”。
在龍仕棟看來,美食街的有序推進,還有培龍市場周邊環境的改善,和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巡查的常態化機制密不可分,“泡”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能及時處理,同時,周邊商戶居民的擁護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
“吳主任,天這么熱,到家里來喝碗茶。”7月9日11時許,府城街道云露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吳愛民正在小巷里走訪巡查,不少老居民看到了,都會熱情招呼社區工作人員休息一下。吳愛民說,原先許多小巷道路坑洼不平經常積水,路燈經常不亮,垃圾清理不及時。“雙創”以來,社區環境變美了,居民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更加支持“雙創”,社區干部的工作比以前好做多了。據府城街道辦統計,去年該街道完成46條背街小巷改造,今年將改造130條。
在云露社區活動中心,有座60多平方米的戲臺,瓊劇進社區、晚上放電影、居民祝壽時等,這里就熱鬧非凡。記者走訪了解到,每天都有很多社區居民喜歡在這里遛彎聊天,尤其是早上和傍晚,前來休閑的人們往往會“占滿”活動廣場。
“以前這里地面坑洼,垃圾遍地,都沒啥人愿意來。”吳愛民告訴記者,市區包點單位投入資金,請專業的施工隊,對破舊的戲臺進行了翻新,鋪上了平坦的石磚地面,完善了排水設施、環衛設備等,社區休閑廣場實現了“蝶變”。
“‘雙創’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我們都很支持“雙創”。”社區居民李建明說,現在一有志愿活動,掃垃圾大掃除等,自己都會積極參與,為“雙創”出一份力。據吳愛民介紹,社區的“蝶變”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而實現了環境大變樣,群眾更好動員了,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每次社區組織志愿活動,前來報名的居民經常會“爆滿”。
結束語
海口市民夸了海口
不知不覺,《海口微視線,百姓看變化》系列報道已經完成了10期,在采寫過程中,報道組記者深入基層,同市民群眾暢談城市變化,收獲了第一手新聞資料,更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只要說起“雙創”帶來的變化,百姓們有說不完的感觸,聊不完的話題,有的拍手叫好、大力支持,也有的擔憂反彈,但大家都對“雙創”充滿信心,對城市的未來充滿期待。
變化遠不止10個方面。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社區非常多,不少社區更是亮點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暖心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選擇哪一個似乎都無法代表整個城市的溫暖;海口的基礎設施每天都在不斷建設完善,“幾天不出門,不認識路了”的說法并不夸張。每次選擇報道地點或事例時,報道組成員都會展開討論,變化說不盡,典型選不完,可不是嘛,這樣的鮮活事例、優秀模范在如今的海口,真的是“一抓一大把”啊。
“雙創”力求落細落小。不少題材要涉及到職能部門的采訪,記者發現,部門領導對工作的總結高屋建瓴的同時,竟也十分關注工作中一些細節的處理。環衛部門注意到了果皮箱內壁不好清理、群眾怕臟不肯打開垃圾蓋等問題,進行了整改;城管部門專門安排了會講方言的隊員勸導不會說普通話的擺攤老太太……
百姓也能“指點”江山。采訪中,普通百姓也都積極為海口的規劃建設,甚至立法出謀劃策,“這路就不該在那里開口,太堵了”、“這兩邊都該拆掉,利民便民嘛”、“對這種不文明行為就要立法重罰,看他還敢不敢”……雖然大家的想法可能還不夠成熟,還不能很好地顧及到方方面面,但大家的心意是好的,都想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干凈衛生,讓社會更加和諧文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觀點很能反映真實想法,或許某一天,一項改建工程正是來自普通市民的想法,一項立法的改變正來自群眾的提議。
“雙創”惠民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談起“雙創”對生活帶來的變化,接受采訪的市民無不表示,已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雙創”給自己生活質量帶來了提升,給環境帶來的巨大改善。臟亂的路邊攤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農貿市場;騎電動車不能肆無忌憚了,但出行更加秩序和安全了。“雙創”為民、惠民、利民,在市民群眾的閑談中已經得到了充分印證和體現。
這次系列報道,海口市民夸了海口。
(記者高翔)
?
?
相關鏈接:
海口“雙創”6月考評結果出爐 9家單位獲獎130萬元海口“雙創”6月考評:龍華區綜合排名第一 獲獎50萬一分鐘了解海口一周“雙創”:海口問責“雙創”不力干部575人次海口70農貿市場開辦者接受食品安全培訓 助力“雙創”海口“雙創”春風吹變城鄉結合部 市容煥然一新海口市“雙創”工作指揮部推進特色美食街建設?